1. 了解心行相是修學經論的真正目的:
*「我們平常的業,引導我們上、下,轉染成淨等等,都是這個思,思心所的思。」
*「『思』是什麼?這個就是一種心裡的心行相,我們要了解的,說法相、法相就是這個。所以要去修學經論的真正目的,指出來這個。」
2. 把握心的方向,要靠經論說明和善知識引導:
*「你經過經論的說明,善知識的指導,這個法相,你真正應該認識的就是我們心裡想的,那個時候的行相。」
*「現在他告訴我們這樣的『思』是什麼?它是善法,是隨順於無漏的,還是在有漏界,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隨順於』,就是說方向對的,……你就在這個染污的這個世界當中,慢慢地淨化,慢慢地向上、向上,到最後超脫。」
3. 老師根據上下文和《四家合註》來解答「思」是什麼:
*「這樣好像是一個消文上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理解上的問題,我覺得就應該要看《廣論》的前後文。」
*「是故應須作如是思:『諸大經論對於諸欲求解脫者,實是無欺最勝教授。然由自慧微劣等因,唯依是諸教典,不能定知是勝教授,故應依止善士教授,於是等中尋求定解。』而尋教授」。
*「大家可以看一下……《菩提道次第四家合註》白話譯註的……180頁……很顯然,他一開始的這個尋求教授,是對一大段的內涵尋求教授,所以它要結合上下文。」
4. 諸大經論實是無欺最勝教授:
對比世人侷限於現世、物質、外在的觀察、研究和分析,其實更重要的是思――心裡的行相。有佛菩薩、經論的教導,我們才能認識心裡的行相,把握正確的思惟造業,才能夠真正地造善業,上升得到樂果,避免苦果。
5. 凡夫慧力微劣,應依止善知識的教授尋求定解:
我們修學條件不夠,一定要依靠善知識增長慧力,擴大心量。如果不是能仁第二的宗大師的引導,僅靠自己去讀《大藏經》,會不會覺得大小乘、顯密彼此相違?如果不是老師示範學習方法,我們可能把下半段的文丟了,理解也可能不完整、有偏差了。同理,看到黃玫瑰,學《廣論》後的我們會從供養、積福的角度去思考,依教實踐。而一般人只想到愛情、親情、友情而已,因為他沒有遇到善知識,不知道殊勝供養的口訣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