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聽佛敎誡,生死心切,不起諍論:
「如果說你已經學對了一門,你不想走剛才廣博的路。那個時候你牢牢地抱住的……實際上佛世也是如此,當初小乘甚至之所以各做各的不起諍論,為什麼?很簡單,他就聽到了佛告訴他一句話,唉,他那個生死心切得不得了,以整個的精神灌注在那裡,管你做些什麼東西。這樣啊!所以那個時候,叫『正法住世』,毫無諍論。」
2.迦葉尊者和二十億耳的公案:
*「迦葉尊者是專門講苦行的……他那個最後佛陀說:『某人啊!你現在年紀老啦,你也可以休息、休息,不要行頭陀啦!』迦葉尊者怎麼說:『世尊啊!我以前一直聽你,這一回可不聽你啦!』但是世尊並不是說因為不聽了,說:『你怎麼不聽招呼啊?』說:『善哉!善哉!像迦葉那樣做的話,他能夠堅持下去,那個教法就靠那個力量。』」
*「二十億耳他是一個富貴子弟,那個宿生的圓滿的因,所以這一生生來富貴得不得了……。後來他出家,出了家之後當然苦行,他怎麼修也不行,佛就告訴他:『給他好的,他要怎麼好就給他。』就給了他。給了他,他沒多久證果了。」
3.依法調心,一點諍論都沒有:
「在佛那個時候的弟子當中,就有的人是這麼個苦行,就有的人是這麼享受,他們有沒有諍論啊?是一點諍論都沒有。要我們現在就害了。唉呀!大家你和我差一點點,大家弄得一塌糊塗。」
4.師弟相應,依法調心,正法興隆,毫無諍論:
佛世弟子各個精彩,即使存在引起諍論的因,卻無諍論的果。事實上,毫無諍論,是佛陀悲智功德圓滿,弟子們具相、如理依止的果相的顯現。世尊完全依法調心,看到弟子們的亮點,應機引導走上去的路。弟子們生死心切,出離心熾盛,從各自相應法門深入,全神貫注地精進修行,才能呈現正法住世的興隆狀態,毫無諍論。
5.在各自緣起點上,依法調心,欣賞他人的長處:
與人相處時,因為面對不同的待遇,雙方各執持不同觀點,容易計較、起諍論。如果朝著大乘發心、和合興盛的目標努力,依法調心,求同存異,互相欣賞,在各自緣起點上努力用功,就能廣博接納不同亮點,避免不必要的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