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0397 學習重點—菩薩利他為勝 (2025/02/11)

1. 大小乘的差別:
*「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種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說諸道。此等何因而成應捨,故除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等不共者外,所餘一切,雖大乘人亦應修持。」
*「聲聞是以自利為主,修習自我調伏,不顧利他,所以對於利他的事情就少事、少業、少希望住,這可名為妙;不像菩薩是以利他為主,在任何情況下唯為利樂一切有情,菩薩如果在利他中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就不名為妙了。所以這是大乘者和小乘的一個非常大的差別。」

2. 在利他的事業中,菩薩不能學「少事、少業、少希望住」:
「除了這個特別的,為了他急求自利的這個『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只管他自己的那個東西以外,其他的小乘人的都要學,都要學。這個是為什麼在大乘,所謂『方廣藏』就是大乘,大乘當中它廣說三藏,照理說它大乘嘛就說大乘的,小乘不要講啊,但是它小乘也講,原因就這個道理。」

3. 小乘人要學的菩薩都要學:
「菩薩為什麼要學啊?……師父說:『學了以後』,注意!『了解,幫他們。』菩薩為什麼要學?不是為了急求自利,是為了了解、幫忙別人。這個別人是指一切有情喔!但是學的時候——學小乘的時候,會不會學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呢?會不會連這個都學?菩薩是不應該學的,在利他中是不應該學的。」

4. 菩薩亦須具備修道的出世功德:
「美好的修道的出世功德菩薩也都是要具備的,因為如果不具備也無法了解和幫忙別人。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少許粗惡衣服知足、少許粗惡飲食知足、少許粗惡臥具知足,他對這個沒有什麼希求;但是對什麼有求呢?就是勤修斷煩惱這件事他非常非常地好樂,對這些飲食、衣服、臥具,他沒有什麼興趣。這四個就是聖者的種姓,也是很令人欽佩啊!」

5. 發心利他才能名為菩薩:
「無論在家、出家,『唯為利樂一切有情』這個動機是非常地珍貴而且重要,因為只有這樣的發心才能名為菩薩,才是趣向於大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