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貼緊我們的現狀、經驗說明大師的功德:
為什麼師父成立宗大師聰明絕頂時,不講說大師講、辯、論著的功德,而要說看病?因為三十年前,我們對宗大師、對藏傳佛教並不了解,並且會覺得學習經論很麻煩。所以師父選擇貼緊我們的現狀和經驗,引導我們慢慢地走近宗大師,讓我們心裡不要有太多的排斥。
2.因應學者根器設計的法宴:
師父對宗大師功德的了解一定是非常非常密集、非常非常多的,所以才願意挑起講廣論這麼重的擔子。但他卻講了這個看病的公案,就等於心裡好像有海一樣的含量,只給我們餵一滴水。根據我們的吸收量、信心的程度,合量地給我們設計的這樣一個法宴。想想這是何等的用心啊!
3.無染的發心與純淨的利他心:
所以常常說,做一件事情要有一個無染的發心、有一個極為純淨的利他心。從這樣一個小的、師父選擇的公案裡,我們就可以體會到,師父完全是以聞者的角度為考量,以我們的吸收量、理解程度來應機說法,一定要講到我們能夠對宗大師及其教法生起信心與仰望!
4.引導眾生走向師長三寶:
同樣,我們帶班時,也要考量自己的發心,要做眾生與師長之間的推手與橋梁,引導有情走向師長三寶,而不是走向自己。要站在聽聞者是否能理解、是否能得到最大的利益的角度去考慮,而不是去炫技。
5.依止善知識深入師長密意:
師父連簡單的例子都用了多少心思,更何況是講完整本廣論。但我們能看到的、理解到的善知識的恩德及慈悲,總是很侷限的。所以我們要依止善知識。只有透過老師的引導,才能看到師父對我們的用心,進而趣入師父講廣論的密意。
6.一字一劫深重的說法恩:
師父從無限生命的角度來關注我們,在生生世世的這樣一個努力上,這又是他多少次的宣講、多少次的為我們考慮:考慮我們的吸收量、理解程度,怎樣才能應機、讓大家歡喜地聽完?說法恩這麼深、這麼重,一字一劫呀!所以要好好學習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