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5 效尊慎念不放逸,清醒持戒離憂苦

1. 慎念不為墮罪染,裡外一致無諂誑:
在持戒過程中,保持「慎念無諂誑」,就不會犯到種種律儀所制定的粗罪、細罪等,特別是不會被根本墮等染著。慎念,就是謹慎、不放逸,具足正念正知,不會有諂誑。所謂諂誑就比如:有人明明是持戒不清淨,戒體虧損、犯了許多戒,嘴上卻說自己戒律清淨;有人裡外不一,本來不是清淨比丘,卻在大眾前裝模作樣,令人看上去像清淨比丘。持戒沒有這種不清淨行為就是「無諂誑」。

2. 無正念不護心是放逸,修練具念正知的放鬆:
很多人放鬆時,容易慢慢或者馬上就滑落成放逸。因此,我們常誤以為放逸就是放鬆,不敢放鬆自己,整天處於緊繃的狀態,身心疲憊、木訥。但事實上,放逸是心沒有正念,失去了持續憶念戒律的念頭,沒有護心的狀態。而放鬆還是可以為正念所攝,那種正知警覺,監視的力量還在。透過瞭解所破行相,經過長時練習,就可以如調琴弦一樣,達到具足正念正知,鬆緊合宜、靈活的放鬆狀態。

3. 清醒察覺是否犯戒,以還淨儀軌懺悔罪障:
就像學騎腳踏車一樣,剛開始練習持戒時,因為經驗不足,在強猛的境界前無法自控,難免持心過緊。但若因此就放棄持戒,放逸身心去追逐現世安樂,則後世堪憂。反之,若堅持持戒,練習久了之後,就能自在、熟練地操控身心,在放鬆的同時又能清醒地覺照三業,一旦察覺自己犯戒,就馬上透過還淨儀軌,減少罪染,讓戒體恢復清淨,就能避免因犯戒而產生憂悔與痛苦。

4. 重視持戒的成敗,而非事項的成敗:
一件事情的成敗,關鍵不在於人事組織、計劃等表相上的成功 ,而在於戒律的持守。如果僅憑宿世的福報,沒有護心、護戒,沒有守護三業的話,即使表相上顯現成功,但因發心偏差,可能結下違緣,帶來不好的果報。若發心清淨,在正行的過程中,又能以正念正知清晰檢查三業,讓其始終符順戒律的方向,未來一定會出現美好的果報。

5. 感念老師善巧說,翻轉現行不放逸:
老師在講法的過程中層層遞進,用正、反面交錯的講說方式,先點出我們現行中熟悉的放逸狀態,再帶我們瞭解什麼是不放逸,並解釋對放逸與放鬆可能有的誤解,用生活實例教我們明晰、釐清兩者的破立。我們跟著老師的引導,瞭解種種行相,就能慢慢斷除放逸,翻轉到具足正念正知、不放逸的狀態,最終達到尊者「慎念無諂誑,犯罪不染尊」的持戒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