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8 塑造大師從心下手,傳遞希望有你有我

1. 破斥沒有希望、我不行的邪宗:
當師生、親子之間出現問題時,我們心裡的邪宗,往往是希望他人先突破;另外遇到問題卡住、沒有心力時,往往會覺得我不行,需要找個更厲害的人替代。事實上,作為老師或父母,自己要先突破、保有希望,陪伴孩子成長。同時,也要時時提醒自己有一份責任,要當學生的指路明燈、險崖扶手,帶他們衝破迷惘、肯定自身價值,進而傳遞教育的希望光明。

2. 如何不被看似的弱點過分牽制?
身為老師,可能常常被一兩個問題學生過分牽制,甚至整個世界都因此被打亂。此時有四個對治方法:一、看班級學生的總體情況,避免見木不見林;二、打個時間差,不求學生當下完美,也減少自身壓力;三、轉心,生發慈悲心,陪伴學生看見自身價值;四、老師先平靜下來,不要膠著於外相的目標、成果等。如此予心一個迴轉空間,就能轉而看到教育者被教育的價值。

3. 成為塑造心靈的大師前,先給自心充電:
教育者就好比是塑造心靈的手工大師,培養著人類的未來,內心承載著巨大的壓力。因此,教育者往往是最需要被關懷、體諒的一群人。透過學習經典、儒家文化的底蘊,從心下手解決問題,並依靠同行,一齊探討教育路上所值遇的問題,便可讓心充飽電再出發。

4. 儒家文化可以提升心靈的底蘊:
儒家文化具深厚底蘊,能讓心變得深沉和遼闊,幫助教育者減輕內心的焦灼,生發關懷孩子的慈悲心;同時,孩子若有機會串習孝悌的概念,知道要報答父母恩與師長恩,就不會因為內心沒有出路,而選擇走上輕生之路。所以,學習儒家文化,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心靈提升的一劑良藥。

5. 教育是老師、父母、學生串起的鐵三角:
教育者不能一直都扮演教育別人的角色,事實上也應該要被教育。老師、父母、學生之間,應該是互相接受教育、彼此啟發引導,進而在此過程中共同探討教育上的問題。有如此良性循環的教育,才能教學相長,使得三者關係更加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