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4 內化儒學以心傳承,光明作意傳遞希望

1.一顆利他的心與一種陪伴的心情:
作為老師,有教育好學生的義務或職責,也要有一顆利他、奉獻的心——即使我只有螢火微光,也要捧出來,為世界增添一份溫暖。在看到孩子的問題時,應以一種陪伴的心情幫他度過生命中的起伏,而不只是單純地苛責與糾正。而在此陪伴的旅程中,我們也能藉機回顧自己的過往,跨越自己曾經未能跨越的生命關卡。

2. 破除失望與絕望:
教育者常常以自身經驗,或用數學一樣的計算方式,判定學生的未來。若在自己設定的有限時間內沒有看到學生的進步與改變,便認為教育失敗,絕望之感油然而生。對此,應認識到,我們不是具備一切遍智的佛陀,無法如實評判他人。而佛陀以慧眼澈見一切眾生皆能成佛。若能以學生究竟的離苦得樂作為教育的終極目標,就能肯定住自己在學生當下緣起點上所做的努力,避免因時間有限而產生的焦灼與絕望。

3. 永遠對學生抱持希望:
在教導學生時,如果只看問題,而不去挖掘他好的一面的話,很容易對孩子絕望。而我們對學生的絕望,會很大程度地傳染給學生,導致他對自己失望,甚至自我放棄。所以作為教育者,要堅信佛語,永遠對孩子抱持希望,並在學生犯錯時,原諒他、包容他、陪伴他。

4. 推展儒學營,從內學出發:
儒家文化是心對心的傳承,不能學了理論後就急於實踐,而要先行內化為自身修鍊。教育者應透由跟隨老師學習,把儒學的精髓建立於身心,在三業上實踐孝悌、友鄰等精神,然後以一顆利他的心去幫助他人,探進學生的心,好比如瓶注瓶般,實現心對心的傳承。

5. 減少負面作意,以三寶為後盾:
老師是十方世界中美麗偉大的職業,在忙碌中,一定要找出時間讓自心充電,保持內心的平靜;要多保重身體,不要對少不經事的孩子生氣太久;遇到境界時,要減少負面作意,朝著光明的方向去想,不要攪煩惱。另外,面對困難時要多祈求,要記住,我們背後有三寶作為強力後盾,祂們一直在撐持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