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機眾,並不一定要在現場聽法:
佛世的眾生,聞法當下就證果或發菩提心,這是非常圓滿的應機結果。那「我也遇到佛說的那段法了,我雖然沒有親耳聽到佛陀講,但是佛陀把他的法留在經典上,我也是看到了,那我不算應機嗎?」對此,善知識明確指出:當機眾並非一定要在現場,聽別人轉述也可以成為當機眾。
2.受用法改變生命,就是應機:
聽別人轉述也能成為當機眾,因此應機的關鍵不在於是否在場,而在於是否能够受用法,並以信心實踐法,解決問题,改變生命。我們的根性、程度不同,但不論是現場聽法,自己研讀佛經,或是透由他人轉述,在過程中能有某種程度的改變身心,在這一點上就是當機眾。以此為基礎,對善知識的修信念恩就很重要,如果聽到善知識任何一句話,都當成是對我說的一樣珍重執持,就容易跟法相應有受用,成為當機眾。
3.善知識會培養我應機的能力:
然而應機是有程度上的差異的。由於目前不是最圓滿的應機,所以可能相應了某些經典,卻覺得其他經典太高深。不過善知識會幫我們做好前行準備,培養應機的能力。如同師長推行誦持《般若經》,就是從因上培養我能夠相應學習般若,拉著我們步步向上。
4.菩薩造論釋般若,學論就是學般若:
《般若經》的內涵非常地廣,僅憑自力無法了解。菩薩為了令我們了解《般若經》的顯義空性和隱義現觀的密意,所以應我們的機,造了《現觀莊嚴論》、《道炬論》、《菩提道次第廣論》去解釋《般若經》,讓我們能在各自修行的緣起點上都有一個下腳處。因此,學所有跟般若相關的論典就是在學《般若》;對這些論典恭敬愛樂,就是對《般若》恭敬愛樂。
5.恭敬愛樂般若,更需勵力淨罪集資與之相應:
然而什麼是對經典「恭敬供養讚嘆,起殷淨心恭敬愛樂」的行相呢?是自己能主動歡喜地去學習,以殷重的心去體會、思惟內涵,同時還要不斷淨除罪障、累積資糧。但絕對不能認為:既然對般若波羅蜜多及相關經論恭敬供養讚嘆,起殷淨心恭敬愛樂等於恭敬讚歎釋迦佛及十方三世諸佛,能獲福無量,我就不需要修行其他法類了。事實上,能真正對般若起愛樂心,就一定會更用心去親近善知識、供養、拜懺,對各種淨罪集資的法類更加愛樂,希求成為更圓滿相應的當機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