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宗大師開講的十七部論裡面,第一部是法稱論師所造的《釋量論》:
*《釋量論》「主要的所詮就是『推理八句義』」:「正現前識」、「相似現前識」;「正比量」、「相似比量」;「正能破」、「相似能破」;「正能立語」、「相似能立語」,「是說自己透過比量了解取捨,進而現證,之後再透過能破與能立語令他人了解。」
*「第一品是講比量,第二品特別解釋《集量論》的〈皈敬頌〉。在這裡邊又非常重要地成立前後世,以及佛陀是正量士夫,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皈依佛、要皈依三寶」,「第三品講現量,第四品講能破與能立語。⋯⋯這是理路非常非常嚴密的一部論著。」
2. 第二部是至尊慈氏所造的《現觀莊嚴論》:
*《現觀莊嚴論》「主要是講『八事七十義』」,「它清楚地闡釋了《般若經》的隱義現觀次第,這裡邊提出了一切相智、道相智、基智,這就是我們最終的目標――獲得一切相智;進而修行正等加行、頂加行、漸次加行、剎那加行,最終會獲得果位的法身。」
*《般若經》被稱為經中之王。「因為《般若經》的出現,就是為了解決眾生最深的痛苦――生老病死的痛苦,而《般若經》所解釋的空性,就是正解決眾生的生老病死。」
3. 第三、第四部是《阿毗達磨集論》和《俱舍論》:
*《阿毗達磨集論》「是無著菩薩所造的,又名《上部對法》。它是從大乘共通宗義的角度,解釋了五蘊、四諦、三藏、修道的補特伽羅等諸法的名相。」
*「《俱舍論》是世親菩薩造的,又名《下部對法》;它主要是從有部宗的角度,解釋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乃至靜慮等諸法名相的內涵。」
4. 第五部是功德光論師所造的《律經根本文》:
《律經根本文》「它是將律典中的內涵編排為三個部分:第一個是未得戒者如何才能受戒;第二個是已得戒律者如何守護;第三個是假設不慎違犯,那麼如何懺悔還淨,用什麼樣的方式懺悔還淨。其中清楚地解釋了每一條戒的內涵,包括依止阿闍黎、結夏、解夏、還淨的作法等等。」
5. 第六、第七部是至尊彌勒所造的《經莊嚴論》和《寶性論》:
*《經莊嚴論》「引用了許多佛經,廣泛開示道的扼要。」
*《寶性論》是「從中觀宗的角度抉擇心無諦實,闡釋了心之上的空性即是如來藏,所以一切眾生皆可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