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悲、智是佛陀教法主要的修學內容:
「佛法分成大悲跟大智,而佛陀是這圓滿教法的根源。『悲』,圓滿我們的福德――福德它是色身因,色身分什麼?報身和化身;而『智』,是讓那個功德能夠得到圓滿的地步,而不是有漏。智慧就是法身的因,法身包括智慧法身和自性法身。」
2. 悲心是修行人非常非常重要的修鍊:
《入中論》云:「『悲性於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讚大悲心。』悲心對於我們成就佛果來說,最初就像種子一樣,生起悲心,才能進一步生起菩提心而趣入大乘;在修持菩薩道的過程中,如果沒有不斷串習悲心,是根本無法完成六度萬行。……成佛後,之所以能盡未來際利益眾生,也是由於具足究竟圓滿的悲心。」
3. 智慧令有情脫離生死,大悲令菩薩精進地尋求佛果:
《現觀莊嚴論》云·:「『智不住諸有,悲不滯涅槃。』由於證悟無常等十六行相的智慧,能令有情脫離生死,這是智慧的部分。那麼大悲的部分,就是能令菩薩不停滯在已經獲得的功德上面,而一心尋求圓滿的佛果,一直要精進的。」
4. 缺離善知識,無法生起對悲智功德的希求心:
「雖然在《入中論》、《現觀莊嚴論》上,我們會讀到這樣的偈頌,但是大悲和智慧在我們的生命中到底跟我們的苦樂有一些什麼樣的連結?我們怎麼能夠從心髓裡發出想要獲得這樣功德的一個希求心呢?實際上,沒有善知識的講說、勸導,甚至是手把手地教我們,我們是很難生起的。」
5. 感恩師父啟發我們對大智、大慧、大自在的追求:
*「對於學人來說,在學習的時候都會發現有一種偏向,比如說講智慧的人到後來會有一種偏向;講大悲的話,也會把智慧忽視。」阿底峽尊者把兩個傳承統攝在一身,「是為了校正我們某一方面的缺失,作這樣的示現。」
*「佛陀講的經典,當時應機的人聽完了之後馬上就登地的、馬上就發心的。而我們現在聽了之後是聽不懂,所以一定要有這些傳承祖師為我們做詳盡的解釋。師父又再再地揭示了傳承的重要性、傳承祖師的重要性!」
*「感恩師父在我們的生命裡一再地啟發我們要去成就圓滿的佛果,要追求大智、大慧、大自在這樣的一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