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利眾生的程度是阿羅漢和十地以下的菩薩無法比的:
「小乘的阿羅漢能夠行廣大的利生事業,但是由於沒有辦法斷除所知障、沒有辦法了知一切的所知,因此他利眾的程度跟佛是沒有辦法相比的。」「所以在經論當中,時常用大海以及水滴的譬喻來譬喻佛利眾生的程度就像大海一樣,而十地菩薩以下的菩薩,甚至是最後的聲聞、緣覺阿羅漢們,他們利眾的程度就如同水滴般,跟佛是沒有辦法比的。」
2. 有兩條解脫的路:
*一條是走小乘:「想盡千方百計跳脫惡趣以及輪迴的痛苦,獲得一己的解脫。」
*一條是走大乘:一開始就進入大乘門,「在內心中以慈心及悲心作為根本、作為基礎,策發內心當中的菩提心。」
3. 一開始學就入大乘的法脈,是最快速成佛的方法:
善知識規勸我們:「千萬不要有這樣的想法!……就是我把惡趣苦都解決了、把輪迴苦都解決了,然後我再慢慢地去學大乘。」「因為有更高明的辦法!更高明的辦法……就是如果一開始我們能夠進入大乘門、修學大乘法的話,對我們來說這樣的時間才是比較迅速的。」
4. 透過思惟中士道的法,策發進入上士道的修法:
「透過修學中士道的法類之後,更進一步地,我們內心中要生起進入大乘的這種心念。而這種心念最主要的轉折,在於透過思惟中士道的法,讓我們的心對惡趣,尤其對輪迴的苦――注意!生起出離。心生起出離之後,……對有情生起慈悲心,而進一步地透由大乘法策發自己內在的菩提心,就進入到上士道的修法。」
5. 透過三士道的內涵來調整聽法的動機:
「在聽聞大乘的修心法要之前,透過三士道的內涵來調整我們本身的動機,這一點是非常非常地重要。雖然我們在此所聞的法是大乘的法,但是聽聞者本身如果沒有調整好自己的動機,如果我們耽著的是現今的安樂,以現世的安樂為主來聽聞的話,即使所聽聞的法是大乘法,但是實際上我們所修學的人本身的條件是沒法跟這樣的大乘法相應的。所以還沒有聽聞之前,就必須透過三士道的內涵來調整聽法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