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沒聽準或沒講到,導致見解偏差:
*「不能產生這樣的執著:把口訣視為是第一的,還把經論看成是只是開闢一個知識。其實很多上師的口訣都是從經論裡出來的,修出來的,拋開經論是沒有這一切的。」
*「縱然有清淨的口訣來解釋不是這樣的,但有些人還是把它理解偏了,這就是聽聞軌理沒做好。」「『講說的人沒有把精要講到』,這也是有可能的。」
2. 得到經論宗要,環境越惡劣,你越增長:
*「廣學經論,得到那個宗要的真正的意趣就在這裡。你一定要把那個正、似――正是正確無誤的,似是似是而非的,辨別得清清楚楚,知所取捨。這樣你走的話,不管環境多惡劣,對你來說,你一定增長,環境越惡劣,你越好。」
*「他的修行之路,就是碰到什麼境他知道――因為經典就教自己調心的嘛,口訣也是――他知道怎麼讓自己前進,『佛子雖逢難,善增罪不生。』這裡邊就講的是一樣的道理。」
3. 對境幸福與否,取決於能否執持善法:
*「境的這種好與醜並不能決定自己是幸福或者悲慘,真正讓我們的生命朝著增上的那個目標而去的,就是我們內心對所經歷的這件事的看法。」
*「這個見解是我們每個人要自己弄清楚:這個境是來淨化我們的,還是來――考驗嗎?考驗什麼?考驗會不會執持善念或善法呀!」
4. 得心要扭轉命運,在任何環境都能增上:
*「心要就是真正能夠扭轉命運的那個教授,如果學了半天,命運還是沒法改,好像還是不會握在自己手裡,隨著這個環境沉浮,外面很汙染自己就變汙染,如果這樣的話,還是沒有了解經典的內義。」
*「如果捨棄了經論的話,那就全毀了;如果能辨別清淨的口訣授與我們決定信解的話,其實我們不用特別擔心環境多惡劣,因為我們終究會在這樣的環境中增上。」
5. 在每件事上都遍布大乘發心:
「對於修行產生了定解之後,它會在內心中產生一種力量,就是不管什麼境、什麼人來了,記住!就是『造善業』,然後接著是『造清淨的善業』,接著『造集廣大的善業』。那最廣大的善業就是『為利有情願成佛』,一定要在每件事上能夠遍布我們的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