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般若經》的所詮分顯義和隱義兩部分:
《般若經》的所詮可以分為顯義和隱義兩個部分:顯義就是指空性,從字面上很容易看到《般若經》是在宣講空性的內涵,所以空性就是《般若經》的顯義;而隱義就是《般若經》裡所含的現觀的道次第,現觀的次第隱藏在《般若經》裡,隱藏在開示空性的經文的內涵裡面。
2. 現觀道次第為《般若經》的隱義:
現觀次第是指修道的整個過程中要修什麼——先修什麼、再修什麼、後修什麼。比如說它的體性、數量、次第決定等等,這些內涵就是屬於現觀的次第。一般人不容易一讀《般若經》的經文就能夠明了現觀的道次第,必須要有善知識的傳承教授才能了解,所以現觀的次第才被稱之為「隱義」。
3. 隱義現觀和顯義空性的勝利:
我們透過學習隱義的現觀和顯義的空性,能夠了解如何修行,沿著佛陀、祖師、菩薩教導的次第循序漸進,最後能夠徹底地遠離所有的苦、得到一切的快樂。這是徹底地遠離,那種痛苦不是說把它打退了之後,過了一段時間再回來;是消滅掉,是永遠不會再生起痛苦。而所有的快樂也不用費力地得到,就像湧泉一樣,是圓滿的、一切的快樂。
4. 隱義是顯義的基礎:
按照《廣論》的次第來說,我們必須要先學習隱義的現觀次第,因為那是趣向空性的基礎。有了前面的基礎,我們才能夠更進一步地學後面的〈毗缽舍那〉,在〈毗缽舍那〉的章節裡我們就會學到空性。所以,隱義是顯義的基礎。
5. 《菩提道炬論》如燈照明趣往佛地的道路:
「別則此之教典,即是《菩提道炬》」,所謂的「教典」就是「令意正安住故,名為教典」。「令意」,就是令我們的心意,怎麼安住呢?「正安住」,就是讓我們的心非常非常舒適清涼這樣的教授,就是教典。這個教典《菩提道炬論》像「如燈照明闇中之黃金等」。如同房間裡的燈突然亮起來,就可以看到桌子上堆的都是黃金,這個教典的燈,照顯如黃金般珍貴價值的菩提道。因為有阿底峽尊者造的《菩提道炬論》,我們才能完全清晰地看見趣往佛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