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尊者名稱遍揚於大地,覺窩傑傳記殊勝分三:
無論是稱呼為具德燃燈智,或者稱呼為阿底峽都是可以的,這位上師的名稱已遍揚於大地。他的殊勝分三個科判:「一、圓滿種中受生事理;二、其身獲得功德事理;三、得已於教所作事業。今初:如那措大譯師所造《八十讚》云」,覺窩傑的傳記,宗喀巴大師主要是依著那措大譯師所造的讚文來講述的。
2.尊者出生地的探討,諸經典說法不相違:
「金剛座之東,有廣大境域名邦伽羅,其境域之支分中,有諸印度人稱為薩賀。」此說與「《種敦巴遊記》所云:『印度東方撒賀境,有城名為邦伽羅』」講得不太一樣,這裡邊的撒賀和邦伽羅正好是顛倒過來的。以現在我們的說法,邦伽羅是一個國家,薩賀是這個國家的城市。這段是妙音笑大師的箋註,也提到很多說法,這是其中一種,就是這個國家和城的名字說法不一。
3.隨分隨力自受用,歡喜學習能深入:
我們現在學法機會越來越多,這是師長花費很多心血準備的。因此,不要自己不學盯著別人要他趕快學,也不要擔憂學不完或挑三揀四,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的緣起上隨分隨力地受用,能學多少就學多少,一邊學一邊培養歡喜心,慢慢就能學到更多。
4. 接受他人與我不同,更全面地瞭解緣起:
對於尊者出生之地,經典裡說法不一,乃至種敦巴尊者自己也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對此,我們可能會有很多疑問,因為我們都習慣於從自己的角度看待事情。但事實上,事情本身就有不同的面向,而每個人看出去的角度也不一樣。我們能接受他人與自己不同,抱持開放的態度,多方瞭解背後不同的緣起,對事情就會有更全面的瞭解,就能與他人和合,達成共識。
5.既要尋找依據,又要注意善巧:
因為我們要的是最清淨的傳承,所以要廣泛地引經據典,確認所學是否有依據、是否與祖師一樣、開遮是否如理。然而我們時間精力有限,無法閱盡天下書,所以只能在現有的緣起上,就現在已經出現的版本尋找依據,找出其中最好、最精確的。找出來後,最後還要遵從上師的看法,上師抉擇按照誰的想法,就是按照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