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師指導宗大師要學的經論:
大師的筆記在抵達衛區不久就遺失,儘管如此,大師以後聞思等次第,確實全部都如同上師教誨般而實現。上師指導大師學習莊嚴《般若》廣中略,厥為《現觀莊嚴論》,而後當學《經莊嚴》、《辨法法性論》、《辨中邊》、《寶性論》。「若以如是善巧鎧,通達慈氏五論已,而後當學諸量論。⋯⋯法稱論師所著此,七部量論令佛教,於此世間得顯揚,宛如日輪與月輪。」
2. 弟子求法要完全依照師長的規矩:
很多人去藏地求法,想要親近很多師長,卻對當地狀況不了解就去了。應該透過師長了解要去請法的師長們,得到自己的師長的允許,才能去參訪。當初老師想去藏地求法,一定會依循師父所教導的,應該去依止誰,求什麼法,如何供養等等,除了自己師長指定的師長 ,不太會四處拜訪。正如宗大師完全按照上師的規矩學習,老師也如此按照師父和其他師長的規矩與安排去求法,這是傳承。
3. 依師廣學經論是為了離苦得樂:
廣學諸多經論是為了讓我們快點離開痛苦,得到快樂,而不是為了多積攢佛教的知識和學問。當我們透過親近善知識,擁有理路和智慧,遇到事情就會抉擇、判斷、分析,反覆地思考。感恩師父把宗大師的教法帶給漢地的有情,經過了幾十年學風的推演,我們想要學習的心量都擴大了。《廣論》打開了我們的眼界和心胸,師父的教誨讓我們勇悍地趣向廣闊的經論大海。
4. 戒律使人變得良善、謙卑:
持守戒律也要判斷:對未來和現在好、對自己和他人都好的事應該做。所有的戒律都是要戒殺的,如果大家好好持守這一條,周圍的人都不可能太壞。透過學習我們知道要用慈悲、感恩、溝通的方式與人相處,不能用暴力的方式解決人際關係。在持續學習佛陀教典的前提下,應經常反省:內心有沒有變良善?人有沒有變得謙卑?有沒有尊重他人,發展對彼此的信任?
5. 不傷人也要學會自保和救人:
我們已經在這條路上走了很多年,遇到有人欺負我們,要反抗的是我們的煩惱和痛苦。如果慈悲心或智慧能力夠的話,別人其實可能傷害不到我們的。但是如果碰到危險的人,還是要趕快躲開。我們不要傷人,但要自保。看到有危險的時候,我們還是要救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