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修行的人要多聞,否則會變成盲修瞎鍊:
*「為什麼修行的人卻不要多聞呢?應該要多聞的,因為這個道理本身就是告訴我們為什麼要修行,這個道理應該就是教理。」
*「『如何修行』、『為什麼要修行』,這個力量會推動我們去修行,而且進一步會告訴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對、錯』還有『結果』。注意!『結果』這裡邊出現了什麼?『驗證』,都是要事先教理上了解的,然後才能夠去做。」
2. 修行過程中會產生種種過失,需要善知識來簡別:
*「就像我們聽聞的時候,很多人聽了之後,會發現聽完的結果是不一樣的。……這裡面有太多的個人的習氣,會發生聽聞的過失、思惟的過失,會發生對教典的扭曲,這部分是需要善知識來簡別的,結果也是需要的。」
*「有的時候是感覺到很歡樂的一個覺受,善知識不讓你耽著;有的時候可能是一個很苦的差事,但是自己的善知識會讓自己去扛起來。所以不是以自己的感覺為主的,而是應作、不應作,對、錯,這些是有一個驗證的標準的。」
3. 修行不能不重視教理和善知識:
「佛陀明了修行的路,為我們宣說怎麼修行;祖師、菩薩解釋佛陀的教誡,讓我們更明了修行的次第、結果的驗證等等,所以一定要學習教理,學習了之後要懂得教理,依照教理指示的去修行,而最好的為我們詮釋教理的就是善知識的教誡。」
4. 善知識會引導我們以長遠眼光看生命:
「我們常常局限在此生,很多時候來生是不會想到的,但是師父常常在對我們講法的時候會提到『多生多劫』,他會在一個無限寬廣的生命的旅程中,去看我們此生的這個習氣對未來的影響力――就是業力的影響力。就好像我們騎腳踏車一樣,你用力地踩…….踩完了之後當你不踩的時候,這個勢頭還會向前去。」
5. 盲修瞎鍊的習慣會影響多生多劫,一定要斷除:
「一旦養成盲修瞎鍊的習慣,他就是很多生都是這個樣子,很難改。所以這裡邊又把我們不去想後面、後世的事情的這個眼界,在此處又拉遠了一下,一定要考慮我現在的這個習慣對很多生、很多生以後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