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親自體會道理後,才能幫助他人:
*「到底要學習一個什麼樣的道理,我們才能夠幫忙自他摧伏痛苦、煩惱?而且這個道理不去觀察的話,它為什麼不是眼前看得見的,又是很不容易懂的呢?」
*「『苦』可以嗎?勉強可以,眼前可以體會得到。那麼『集』呢?苦的原因就看不到了,⋯⋯眼前又看不到,然後它眼前又可以體會得到,那用什麼樣的辦法能讓別人也領會呢?所以,一定『自己要親自地體會得到,眼前當下認識』。」
2. 透過持戒把煩惱習氣和正念分開:
「比如說持戒的經驗。當我們的心對境的時候,就跟著無始劫來的習氣跑了,這一點能不能當下認知到呢?最初學會把煩惱習氣和正念分開,要在自心上觀察抉擇,對境時,自己的正知力要能夠知道、能夠判斷現起來這種東西是個苦因」。
3. 對境以正理思惟觀察,就能做出正確的抉擇:
*譬如貪煩惱,「它的感覺是貌似樂受,但是它卻是一個著實的苦因,而且有的是極其強烈的苦因。所以它顯現的東西,跟它結果的感受是完全顛倒的。」
*「觀察之後發現——樂受的感覺是如此地短促,而為了這個樂受墮落惡趣的果報卻那麼漫長!這樣我們抉擇之後,如果這個概念能夠算得過來,是沒有人願意為這麼點的蠅頭小利,去地獄裡受苦的,沒有人想這樣交換自己的生命。」
4. 對境向內調伏,「森然萬境,何事非持」:
「為什麼善知識的德相第一個就是戒的功德、戒律,他一定要向內調伏,就是『森然萬境,何事非持』。當他對境的時候,他把他自己持戒這個經驗,比如師父說:『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樣一個狀態,……一旦我們學習了真理,然後會了取捨法之後,我們將會為正義、會為正確的勇敢,為罪業而怯懦,不敢造次。」
5. 學習經典要對境日積月累地實戰:
「要在經典上學,學了之後對境要實戰,然後每天要看著自己的心,就是一個念頭、一個念頭這樣的淬鍊,然後一天一天、一個月一個月、一年一年地這樣練出來!所以修行人才能夠背離無始劫來的習氣,……然後在離欲之後覺得滿心清涼、滿足,而且又無限地歡喜。所以這些一定要戰鬥煩惱,這也一定要經驗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