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1 調整動機善迴向,能讓暇身不唐捐

1.依止善知識做正確的發心:
每次研討之前,善知識都非常非常強調發心及迴向,因為沒有正確的發心引導,我們所造作的業就未必是一個清淨的正法。 因此,對做好發心與迴向這一具有傳承、以依止法為中心的口訣教授,老師不僅躬身實踐,也希望帶著我們一起練習。我們能認真學習善知識做正確的發心練習,就是在修依止法。

2. 了解菩提心的殊勝,策發希求心:
以菩提心的發心聞法是最好的,但我們修力不夠,很難在短時間內迅速調整、真實策發起趣向大乘的發心,因此可以先以相似、造作的菩提心為下手處。而要發起菩提心,首先要了解菩提心的殊勝,故而老師以非常有傳承、具足教證二量的思惟方式,引用《入行論》這一公認的闡述菩提心的偉大論著來策發我們的希求心。

3. 暇身極難得,既得能成利:
《入行論.第一品菩提心利益品》第四偈提到:「暇滿人身極難得,既得能辦人身利,倘若今生利未辦,後世怎得此圓滿?」我們今生能夠獲得八種閒暇以及十種圓滿的人身,如盲龜遇浮木般難得,因此要用其成辦我們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成辦士夫的利益。

4. 士夫至少要是殊勝下士:
廣義來說,一切還在輪迴中數取趣的有情都能夠稱為「士夫」。但《入行論》對士夫有特別的楷定,他的眼光需要長遠,不以現世安樂為主,而把目標放在希求後世善趣圓滿。一生一生,直到成佛之前,都不斷努力積集能夠往趣善趣的因。所以這裡的士夫,最低要求是希求後世的殊勝下士。

5.得到暇滿人身,不要讓它空過:
想要得到增上生,除了對後世善趣圓滿的希求心,還需要有無錯謬的方便善巧,在衣食住行上都要依業果做考量、抉擇。譬如在用餐時,不能以貪著現世安樂的心用餐,而要以感恩心、祝福心和成辦這一餐的相關有情結下殊勝的因緣;在受用時要知福、惜福、造福;用完餐則迴向他們能得上師三寶的加持和攝護。我們能如此刻意練習,慢慢起心動念、行住坐臥都會習慣以來生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