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苦樂由心不由境,拿回主控更自由

1.對境有正確認知,能夠翻轉苦樂感受:
若沒有認真抉擇,我們對境會直覺認為是境界讓我痛苦或快樂,直接反應就是辯護、反擊,或者沮喪、絕望。然而佛陀說,苦樂源於業,業取決於意樂,我們的想法與思路會決定身、口上的造業,進而決定了最終的苦樂。因此,面對貌似不舒服的境界,我們若有正確的想法與思路,便能在內心上徹底翻轉顛倒的感受。

2.深究分析苦受的生源:
苦受源於惡業,但我們不能僅只停在此結論,還要進一步深入探究苦受的源頭到底是什麼。否則,不僅自心上過不去,想以此教理幫助他人時,反而可能傷害他人。在探究苦受的源頭時,我們會直覺性地認為某境界是生命中苦的生源處。但若此境界是痛苦的來源,在遭遇此境界前及去除此境界後,我們的生命理應無任何苦受,然而實際並非如此。

3.境界並非是有自性的苦源:
此外,如果某境界是痛苦的來源,所有遇到此境界的人都應該會感受到苦,然而生活中可以找到許多不遍的例子。比如一個人若能修成安忍,他人的謾罵聽起來也像讚美花一般美麗;修成功忍辱的佛菩薩,更是在被節節支解的情況下,也不生一念瞋心。由此可知,境界並非就是苦的本性,還要觀待我的業力跟內心的安立。

4.正確安立所求,遮止苦受來源:
進一步探究苦的來源,實際上是源於貪瞋癡。我們對境會覺得痛苦,是因為自己的所求被境傷害了,而我們的所求多由八風推動。這種對所求的錯誤安立,使得我們內心時常起伏跌宕,而且無法好好造善業,甚至會摧毀原本已造集的善,因此佛說這些所求都是要遮止的!

5.學習佛陀的教理,生命更自由:
當我們認識到生命苦樂的關鍵就在自心時,生命會因此更加自由,因為此時幸福的操作權就在我自己的思想當中。師長帶領我們學習毗婆舍那,透由教理改變認知,鬆動我們內心的執著,使我們心開意解、如釋重負。此時,我們就不再隨境漂流、毫無招架之力,而能成為自己生命幸福的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