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9 莫用指責討關心,坦白直說為上策

1. 想得到對方關心,卻往往採取相反行動:
我們都想要得到他人的關心,但採取的行動卻往往是指責、抱怨、攻擊對方,結果不僅得不到關心,反而會導致對方逃跑或反擊。此時,我們應去觀察內心真正的所求,找出邪宗,依循正確的思路,而不是走上死路。

2. 索求關心時,觀察內心思路是否合理:
我們想要得到他人關心,卻一開口就是:「你從來都沒關心我!」事實上,對方可能只是這一次疏忽關懷自己,「從來」兩字並不周遍。並且,我們潛意識裡認為對方應該非常理解我,不僅要有他心通,還能聞聲救苦,主動關心我。但實際上,我對自己都沒有完全了解,卻期待別人能完全理解我,還用佛菩薩的標準要求對方,這種思路是很不合理的。

3. 選擇不一樣的溝通方式:
我們若能將「你從來都不關心我!」的表達方式調整為「對不起,我說錯了,只不過這一次你好像沒有關心我」,就能避開周遍性的誤區,並給雙方溝通的空間。況且「自方見分,不可決定」,我們若了解自己的業力或者感覺存在欺誑性,能將感受與事實分開,去看到對方背後的真誠關心,就會改用「也許你關心我,我沒感受到,是我的麻木、是我的錯」的方式表達。

4. 需要對方關心時,應坦白直說:
我們想要對方關心我、注意我,就應該直接說出來。之所以無法直接表達,可能是源自內心的驕傲或者怯弱,以及認為對方理所當然要關心我的執著。但事實上,我們能夠直接說出內心所求,以坦白代替指責,對方才會更了解我們的需要,也更能幫助我們獲得他人的真心關懷。

5. 坦白內心所求,是修行人勇敢的表現:
能坦然面對現狀、坦白內心所求,是修行人勇敢的表現。如此,追隨善知識時,我們才能坦然面對自我的顛倒、不圓滿,如實地向善知識坦白、請益。若能在對境當下,依著善士的教授與教理思考,層層分析內心所求,勇敢表達自己的訴求,就能讓生命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