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菩薩以種種示現,善巧應機度化眾生:
阿底峽尊者圓滿種中受生,眷屬中有很多佛法中的成就者。但法稱論師卻生在外道婆羅門家,這背後的原因,可能是為了能更善巧地攝受外道。事實上,眾生的根機業力千差萬別,所以佛菩薩亦會以各種不同的行相示現於世,甚至會示現投生外道或造惡業等凡夫無法理解的方式。佛菩薩有各種示現,你根本不知道他人的本地風光是什麼!所以還是勝解作意,對他人常懷恭敬比較好。
2.古印度辯論興盛,宗義師以生命捍衛立宗:
古代印度辯論風氣興盛,思想方式非常嚴格,宗義師在遍學教典,為自己生命立出一個宗後,就一輩子全心全力守護自己的宗義,絕對不在他人面前輕言屈服。辯論輸了後,若不選擇歸順對方,就會去自殺,以生命捍衛自己的立宗。反觀我們現在,很多人不經嚴格的學習、推敲、思辨,就人云亦云、輕易立宗,因為沒有堅固的定解與信心,也就無法建立堅定的生命宗旨,結果就是隨班奔逐。
3. 瞭解外道宗義論點,才能破彼立宗攝受對方:
正是看到當時印度宗義師的狀況,所以法稱論師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到處跟外道辯論,以這種方式來光顯佛教的立宗,影響、攝受外道。而要透過嚴謹的辯論度化對方,要先想盡辦法瞭解對方的論點,再徹底予以破除。所以即使法稱論師已通達一切外道宗義,還是喬裝打扮,潛入婆羅門鳩摩羅梨羅家,瞭解對方的辯論角度與題目,以便有絕對的把握辯贏對方、攝受對方。
4.大師以多種方式,令諸眾生得入善道:
法稱論師以正理廣破外道宗義,令外道皈信佛教。又在華嚴王的護持下,著作《釋量論》與《正理滴論》等共七部稀有難得的量論。此外,由於法稱論師廣大勸發,皈依佛教的僧俗將近十萬人之多。後來就在伽陵伽羅建了一個寺院,廣宣正法,令諸眾生得入善道。
5.效法大師發弘願,振興聖教不自捨:
法稱論師窮盡畢生之力,唯一的所求就是希望在聖教衰微的地方,再把聖教振興起來。末法時期,聖教衰微,我們更要效法大師,為振興聖教而努力。即便我們身處世界各地,有著不同的因緣,也要廣發宏願:只要有我在的地方,我都希望能讓佛法興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