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要讓膚淺的感覺控制自心的方向:
生命就是一個學習控制自心方向的過程,但若想控制自心趣向快樂而非痛苦,一定要先發現哪裡是痛苦、哪裡是快樂。在此之前,需要有正確判斷苦樂的標準。然而我們的標準常常是感受至上,而非理性思惟,因為感受看似直接、快速、迷人。但事實上,感受也膚淺、自私,帶著強烈的不公平性、侷限性、甚至是極大的痛苦。若一味讓感受氾濫,人類的前途會不可想像。
2. 感受過不去時,廣發正願、祈求加持、淨罪集資:
對感受上的苦樂,要有理智的抉擇。但我們習慣了由感受控制內心,因此很多時候理智上很清楚,但感受上就是過不去,無法突破。這時我們不要放棄,要更加努力地廣發正願、祈求加持、淨罪集資。如果能一次次努力,效學常敗將軍的精神,就肯定有突破的一天。但如果放棄了,就永遠沒機會做到。
3. 以戒律訓練理性抉擇,飛越被感受控制的心:
要逃離感受的控制,掌控自心的方向,就必須以戒律為基礎。戒律能讓我們對境時,以最大理性做出抉擇,強而有力地控制感受,止惡行善,做該做的,而不是感覺上想做的。所以,若想飛越感受的控制,正確地成辦離苦得樂,就要發願學、受、持守律儀,學會以戒律控制自心。
4. 常觀自心知去向,善依《廣論》勤實踐:
要持好戒律,就要遠離犯戒四因——無知、放逸、不敬、煩惱盛。而對治放逸的關鍵,是「不忘憶念及以正知,率爾率爾觀察三門了知轉趣,若善若惡」,尤其要以正知觀察自己的內心。當心滑落時,必須要「如樹應安住」——把心從境上收回來。我們能善用正知去觀察內心,收集、記錄、分析內心的大數據,才有機會校正負面情緒與不好的習慣,也才能在舉手投足間隨順於戒學,操控自心的方向,得到成長與快樂,進而以自己的經驗幫助他人,成辦自他的增上生與究竟決定勝。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佛法的學習與實踐,因此一定要留在廣論班,堅持學習《廣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