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利他的方便,有非常清楚的層次:
《釋菩提心論》云:「如自定欲令,他發決定故,諸智者恆應,善趣無謬誤。」這裡面非常清楚地揭示了利他方便的層次:首先就是要先確定自己一定要去啟發別人、幫助別人;接下來,對於化導的眾生及化導他的方法,要有一個圓滿無錯的認識。為了得到圓滿無錯的認識,一定要先親近善知識,正確無錯謬地聽聞正法;有了圓滿無錯的認識後,還要效仿菩薩,全部的精神的目的,就是利益有情,創造淨土,乃至於成佛以後永遠是如此。
2. 欲真實利他,發心與方法都要清淨、正確:
我們的現行是,看到他人需要幫助時,常常無動於衷,或者把自己非常雜染的煩惱、名聞利養各種東西都雜在一起,所以首先要策發清淨的利他心。即便有清淨的利他心,我們第一念想到的,往往是自己怎麼幫他,而忽略了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夠真正地幫到他。這樣的話,儘管動機很好,錯了以後是沒有用的,甚至有可能「隨流下」,隨著別人的惡習,自己被帶到深淵去了,更談不到利樂有情了!所以要特別注意沒有錯誤,走得非常正確。
3. 廣泛學習經論及利他方法,淨化不如理的發心:
清淨、正確的發心與方法非常重要。春秋時期,諸子言論百花齊放,但留傳到後世,唯儒家一枝獨秀,就是因為孔子的發心與講說軌理都很清淨。但這兩點常常是我們最容易忽略之處,並且無始劫來,我們都處於無明、煩惱之中,不知道什麼是如理的發心與方法。所以想要真正地利他,就要好好依止善知識,發長遠心學習佛陀的教證法,淨化自己不如理的心,並對化導的眾生及化導他的方法有圓滿無錯的認識。
4. 不能死讀經論,如理依師方知利他心要:
利益他人是非常非常莊重、嚴肅的事情,要經過長時的、大量的學習。但我們有可能經論學得越多,對眾生越疏於了解,甚至越學越固執、越學慢心越強。這就像學醫一樣,若只是死讀醫術,不可能成為真正的良醫,還必須要跟有經驗的人學習判斷。所以除了廣泛研閱經論,還要恆時如理地依師、事師,從善知識身上學到利他的心要,才能得到圓滿利他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