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3 目的決定善巧方法,聞思修莫忘初發心

1. 目的決定方法,而不是方法決定目的:
「方便」不是一條小路,它是一個善巧的方法,是通達到我們要達到地方去的一個正確的方法。方便必須觀待於目的,要根據去哪兒,然後選擇什麼辦法,而不是先選擇辦法,再確定去哪兒。菩薩的正確目的,一定是普遍饒益一切有情。而遍學三乘道,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正確方法。如果離開了饒益有情的目的,即便遍學三乘道,也不是利益有情的方便。

2. 了知三乘道和跨部門合作之間的關係:
菩薩要的是芸芸眾生的總體,可是我們在承擔中卻很容易只注重本部門,對其他部門不聞不問。如果發生這樣的情況,我們利益一切有情的發心可能已經偏失了。如果長期只關注自己,不重視與人合作,不管他人死活,甚至發生惡性競爭,即便嘴上發心講得再好、對三乘道了知得再多,也不是大乘道。

3. 立定利益眾生大乘目標,莫讓勤學淪為自利藉口:
「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而了知三乘道的關鍵是聞思修。勤學三乘道是作師所喜,但若只是埋頭苦學,方法逐漸取代了目的,導致最後對身邊的人漠不關心,就與菩提道背道而馳。所以在聞思修的過程中,要不斷檢查自己利益眾生的目的是否還在。目的比方法更重要,沒有大乘目標的攝持,無論怎樣精勤聞思修,都永遠無法到達目的地。

4. 利益一切有情,需要膽量不要魯莽:
發菩提心也觀待於膽量,但膽量不是莽撞。小鸚鵡救火是大菩薩的示現,所以牠善知緣起,知道以自己的功德一定能成辦救火。對凡夫而言,要去饒益有情,需要很多智慧跟善巧。如果有發心又具智慧,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一定會以謙卑的心態,觀察緣起,聽受建議,最後圓滿成辦。如果魯莽行事,伴隨傲慢與自以為是,不僅無法幫忙,反而給別人造成困擾。

5. 以利他為生命核心,千番磨礪擴大心量:
成辦菩提心,不是短期間能夠完成的,需要經過千番地磨礪、長期的努力。所以我們若要學習菩薩行、發菩提心,就要練習將利他作為生命的核心,即使自己再忙,周圍的人碰到困難,都願努力去幫忙;一旦發現有人需要,即便自己不喜歡,也會去學幫他的方便。若能如此一生又一生,不斷地努力,我們有一天也能夠達到像諸佛菩薩一樣了不起的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