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菩薩戒對殺生等性罪有特別開遮:
菩薩戒針對性罪有特殊的開遮。宗大師在其著述的《菩薩戒品釋》中,討論舊譯《集學論》和《新疏》不同的開許條件——是否為登地菩薩。大師成立開許對象並非未得地略修六度的初修行者,而必須是正受菩薩戒,如理修學菩薩學處,行六度萬行,具足利生的善巧方便,透過多生多劫的持戒,能任運生起愛他勝自菩提心的菩薩。即便對這樣的菩薩,也唯有在除殺生外沒有其他善巧方便的特殊狀態下,才能被開許為了利他而開殺戒。
2. 菩薩戒的性罪非開一切大乘之人:
具足善巧方便、大悲任運的菩薩,多生多劫嚴持淨戒,但特殊情況下除了殺生別無選擇,在自我衡量,衡量自我之後,菩薩選擇自己承受殺業所感的地獄果報以救度有情,所以佛才制戒開許。若自許大乘人,卻只是粗淺地學過菩薩戒,沒有掌握菩薩戒的內心法相,甚至不持守菩薩律儀;或僅是偶爾發起相似的悲心或菩提心,對這類人,不僅不開許,而且一定不能做。
3. 學戒遇到難點,看經典問師長:
戒律在開遮持犯上有著非常嚴格的條件,菩薩戒更是念念持犯,所以一定要認真學戒、持戒。遇到難點時,要研閱教典及傳承引導,看看宗大師和善知識的解釋。只有透過非常認真地學習和探討,才能弄清楚佛陀對戒律的開遮持犯。若好樂受戒,卻不學戒,或者只是學個大概,對境就依自己的理解隨便揣測,輕易妄行,就很容易違犯戒律,造下重罪。
4. 下世得人身,除戒定無餘:
我們覺得戒律綁手綁腳,但一切智智的佛陀以大悲心制戒,不是為了束縛我們,而是為了讓我們可以依戒造善業,這是後世得到人身的根本條件。我們若能設身處地思惟三惡道的苦痛,就會發現自己根本無法忍受。而無常隨時會到來,所以一定要珍惜暇滿人身,趁著尚有人身的時候拼命努力,好好地持守戒律、累積善業,為下輩子得到暇身做準備。
5. 學習戒律,體會菩薩大悲心:
佛陀出自大悲本懷,為了眾生的離苦得樂而制戒。清楚佛陀制戒的意涵後,再回頭看佛陀本生故事,就不會被割肉餵鷹、捨身飼虎等公案嚇到,而能知道這是菩薩悲心利益眾生的真實行誼。透由戒律開遮持犯的學習,也能夠更深刻地去體會到菩薩想要饒益我們,想要守護我們的造業,想要我們離苦得樂的那一份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