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輕人與老年人是彼此的責任:
面對護老事業,不能抱持可以迴避、絲毫不奉獻、裝著沒感覺,或者敷衍閉眼的駝鳥心態。當我們做一件事沒有經驗可循,就得突破,「堅定的信念是成功的必備條件」,才是善知識的心意。面對變老這件事,最要命的應該是這個心:不想在自己還沒老的時候去管一些比我先老的人;或者在老的時候,也看一看跟我一起老的人;甚至當我老的時候,回頭看看那些有幸走到我這個老的年紀的人,却完全沒有準備。年輕人對老人有責任,老人對年輕人更有責任,我至少先老了,我可以給你一種經驗,預先作準備。
2. 老齡化問題要達成共識:
針對老齡化問題,我們要達成共識;不是躲閃找藉口――「沒人、沒錢、沒能力、沒經驗,推給政府做就好」。不能只管自己老年有兒孫孝養,不想去操心「別人老了怎麼辦」的問題。對於我們所有人類來說,如果他有幸能夠活到老,是因為他長壽的因修得好。正如我們不可能不管自己的父母親一樣,我們不可能不管老人,因此做護老事業是沒有退路、沒有餘地的。
3.定位老人是尊長:
為這個社會、團體,把青春、把所有的力量都奉獻過的老人,是不是沒有創造力了,就要跌落在被人照顧的一個很奇怪的位置?雖說老人可能生病了,然而不分年齡段,嬰兒生病、年輕人生病和老人生病都是一樣需要照顧的。善知識希望在我們團體能夠建立一個很崇高的尊長的位置;必須尊敬長輩,這個團隊才有希望。如果說奉獻了一輩子,老了之後,毫不留情地趕快換上新人,沒有人願意這樣被對待,那麼我們也不能這樣對待別人。
4. 老人創造社會,是家族的穩固力量:
現在的社會就是老人創造的,因此不能把老人跟社會「問題」連在一起,應該把他們跟社會「資源」連在一起。他們是流動的一條河,對家族的穩固力量,對家族精神的傳承力量,甚至對小小孫子的教化力量,不是一般人能夠替代的。老人、年輕人不能劃成生命的兩個階段。年輕一輩不可能把創業的先輩都丟開,然後自己來開創一個新時代,他們絕對需要先輩的幫忙。這是一個互助互愛、互相尊重的社會關係,是一個連貫歷史畫卷的過程。所以應養成尊重老人的習慣,奠定其具有歷史性文化傳承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