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0084 學習重點 ― 西行求法十七載,回國譯經十餘年 (2023/03/09)

1. 善知識數數宣講只為成就弟子心中的證量:
老師在抉擇以何種方式宣講《廣論》時,請問了仁波切。「仁波切說:『雖然很多概念、很多道理大家都懂了,但是有沒有改變內心呢?有沒有在內心中生起如你懂了的道理那樣的一個證量呢?如果那樣的證量沒生起的話,還是要講的。』重複地講自己聽聞過的或者已經很熟悉的經典,就是要讓我們在內心中生起這樣的一個證量。」

2. 反覆聽聞,數數思惟、憶念直到轉變內心:
「不能只想聽一些沒聽過的,對聽過的,心裡就沒有那樣的希求心,甚至有一些麻木感和不認真,或者不恭敬的心態。雖然我們聽過了、我們知道了,可是我們的心有沒有依據它做轉變?就像善知識講的,有沒有在內心中生起那樣的量呢?這個還是我們要對內心觀察的。當我們做這樣的觀察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啊!其實我自己和我所聽聞的那個道理相差地還是很遠的,所以還是需要數數地提醒、數數地憶念。我們在這點上要持續地思考。」

3. 佛陀為了救度眾生宣說《般若經》:
*「諸佛出世,是為了救度我們在輪迴裡的痛苦,因此才說了八萬四千法蘊,尤其是《般若經》,就是專門為了對治我們輪迴的深重的痛苦才說的。」
*「我們還是能夠讀到《般若》,而且還能夠學到《般若經》的註釋,……這是多大的福分!所以一定要造作一個大乘的作意來學習《廣論》,這對我們的無限生命、對我們的現世和來生,都是有著不可思議的一個牽引的力量。」

4. 感恩玄奘大師捨生忘死求法、翻譯《般若經》:
*一千三百年前,初唐的時候,玄奘大師捨生忘死前往印度求法。「歷經十七年!行程大概是五萬里哦!前後到過一百多個國家!」過程極其艱辛。
*大師回國後,「經過唐太宗的支持和號召,集合了天下的高僧,組織成嚴密的譯場,然後進行了十餘年的翻譯工作,他翻譯了七十五部啊!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的經典!」
*「大師到了晚年的時候,才開始啟動《般若經》的翻譯。但是多達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啊!這是一個非常浩大的翻譯工程。」
*「玄奘大師當年如果沒有求法、翻譯的話,我們現在可能也看不到這個版本的《般若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