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1 . 事業廣,不一定與佛法脫節:
*「一旦發現只重視表象、忽略內心的惡習出現的時候,就要趕快調整,這樣就不會脫節。脫節一定是從心念上先開始的,沒有及時發現,所以絕對不能夠忽略自己的心啊!」
*「由皎潔的發心開始的佛法事業,一直在一個對自心的煩惱的對治中開展的事業,是否可以做到事業越大、煩惱調伏得越多、利益的人越多呢?」
0092 . 講如法,事業不一定縮小:
*無論是與很多人相處或獨自一人時,「都能夠真心地把師父講的這個法向內觀察。對於其他人懷著一種謙虛學習的心態,謙卑地學習;⋯⋯要考慮考慮⋯⋯是不是把佛法事業做成了去拓展自己的事業、自己的能力,忘記了這是一個緣起之法,是因為佛陀的加持力、眾生的善根力,⋯⋯」
*「所以事業廣了之後,未必慢慢地就脫節;特別特別在意法能夠清淨地傳承下去,也不一定事業會變小。」
0093 . 親近良師,校正自身偏失:
*「每個人有我們的不同的根性,⋯⋯偏重智慧的人,是不要忽視這個方便;偏重方便慈悲的人,也不可以忽視智慧。」
*「我們自己有一些什麼樣的偏失,通常都是要去請問善知識才會更精確地了解。」「因為善知識就會校正我們的根性還有習性上的一些弱點;因為自己是看不明白自己,我們對於自己引導自己是沒有經驗的。」
0094 . 棄自自在,捨於尊重:
*「不同習性的人有不同的特點,如何能夠擺脫自己的習性給自己帶來的困境?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依著善士的言教觀察內心。」
*「大乘善知識的言教,恰恰是讓我們出離生死、遠離惡趣的,所以才需要棄自自在,捨於尊重。棄了什麼自在啊?棄捨了流浪三惡趣的自在。」
0095 . 刻意練習聽聞前行,直至成為習慣:
「在每一節課之前,聽聞動機的策動是很必要的一個習慣。」「就像我們自動地呼吸、我們的眼睛會自動地看什麼一樣,是我們的一個習慣。所以聽聞之前我們會自動地去思惟聞法勝利,將我們內心的續流轉向感恩三寶、專注於法義,希求解脫乃至成就無上菩提,這是非常美好的對自心的一個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