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0366-0370 學習重點—勇敢發心利他,勤學正確方法 (2025/01/04)

0366. 《釋量論》殊勝(一):
《起信津梁》提到:「過去雪域所認為的量論,僅限於詞句間的揣度,或是在廣泛剖析外在知識時,為了令慧力變得稍加猛利,能了解其他論典,才會需要的條件,誰也不曾懷疑過這是修持所需要的,因此大部分人生起非理的認知。而現在,具有智慧而且公正客觀的人,都把《釋量論》看作開示修持的一本稀有教典;單就這一點,全都仰賴傑仁波切的悲心,僅僅這一個恩德,所有藏人都難以報答。」

0367. 《釋量論》殊勝(二):
*《釋量論》卷首偈頌中說:「故我無意謂此論,真能利益於他人」。
* 法稱論師「透過這句話,教誡我們學人應該像《四百論》所說的那樣:具足正住、具慧、希求的法器之相,才能夠受用本論。」
*《釋量論》結尾偈頌中說:「彼諸慧能無劣弱,亦無通達甚深性,彼諸增上精進者,亦無能見最勝性。」
*「法稱論師之所以寫這段文,是想要令所化機看見《釋量論》的所詮難以通達,進而降伏增上慢,並且發起更強烈的欲求心。」

0368. 菩薩所求是周遍饒益一切有情
「還沒有開始練習發心的時候,可能會把自己看得比較重,會特別在意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喜歡學什麼、不喜歡學什麼,這個愛惡親疏是比較明顯的。但是一旦你決定了要利他之後,就要知道為了利他我們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智慧或者善巧方法,那就要學,學一切!那為什麼要學一切呢?因為我們想周遍地把所有的有情離苦得樂的這件事是怎麼做到的都要學會。」

0369. 發心觀待於膽量:
* 「菩薩想要做什麼,都不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而是從成辦眾生的角度出發,以成辦眾生離苦得樂的目的為自己的目的,然後再去安排自己該學什麼。」
*「智者雖力微,為他故不捨。」

0370. 介紹《現觀》與三智:
* 阿逸多云:「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
* 「一切智」,又稱基智:「由現證一切事補特伽羅無我的這一分安立的安住於小乘證類的聖者心中的智慧。」
* 「道種智」,又稱道智:「現證三種道——聲聞道、獨覺道、大乘道——無諦實的智慧所攝持的大乘聖者現觀。」
* 「一切智智」,又稱一切相智:「一剎那間現證一切如所有、盡所有行相的究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