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菩薩戒的終極精神就是利益眾生:
*應破的心態:「菩薩戒上有這麼說,然後你殺了他有功德,自己討了個便宜,那你只有下地獄。…… 這種行為就是拿菩薩戒當藉口,完全改變了菩薩戒的精神,因為他認為殺人有功德。⋯⋯它是會危及到菩薩戒的。所以他這個內心的法相的抉擇部分——對菩薩戒的終極精神就是利益眾生,它是完全不符順的。」
*菩薩「為什麼睜開眼睛往水裡跳?是為了利益眾生,而不是把菩薩戒的精神弄反了,還認為造惡業反而自己能賺到功德,這是利他和利己的差別。」
2. 自己衡量,衡量自己:
*自己衡量:「內心要特別、特別清楚,你要做決定。因為我們…… 會習慣把難的題、複雜的題,或者說你不願意面對的題推給別人……找種種藉口。我覺得在這裡邊有一種菩薩荷擔的發心吧!或者是一種意志力,他是把這個難題荷擔起來他自己衡量。」
*衡量自己:「有這個決斷之後,敢付出這麼大的犧牲,然後去完成這件事。」
3. 研討佛經公案的方法:
「在佛陀的教法之中,是非常主張弟子們要討論的,就是一定要把這個論義搞清楚到底是為什麼,⋯⋯探討這種可能性有沒有,也標誌著我們想要去深刻地理解這個公案,想佛陀想要教我們的。……佛陀對戒律的重視,那是大家都可以知道,在所有的經典裡邊都寫得非常清楚的。那麼這樣的一個行為是符順於菩薩戒的嗎?是菩薩戒的精神嗎?那你就要看到菩薩戒的精神是什麼,要這樣問到底,然後你心中就不會害怕,或者會有疑惑,或者不敢正視這個公案。」
4. 菩薩的利他心已成續流:
「擁有菩提心的菩薩他有菩提心,所以他的慈悲心可以說像海洋一樣是沒有盡頭的。就是他不會在任何一個時間有個空檔,在那個空檔裡面他沒有利益眾生的心,他是連綿不斷的續流!他已經變了,變成完全是利益眾生這樣的續流,那他怎麼可能生出傷害眾生這樣的意樂呢?他那念頭是不會有的。何況那種多生多劫行菩薩行的大菩薩,他的持戒已經是非常任運的,怎麼可能不知道殺生是重罪呢?」
![](https://gebisedu.org/wp-content/uploads/20250207-classum-1024x57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