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0476 學習重點2 ― 大師立宗破諍難,善士説法恩如山 (2024/01/26)

1. 《四家合註》破除「顯密相違」的諍難:
「第五、斷諍:諍難:設作是云:『若入波羅蜜多大乘,雖須劣乘法藏所說諸道,然於趣入金剛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諸道非為共同,將不將貪欲轉為道用等道不順故。』此極非理!以度彼岸道之體性,悉皆攝入:意樂――謂於菩提發心;行――謂修學六到彼岸,是則趣入金剛乘者亦一切定應習近。如《勝金剛頂》云:『縱為活命故,不應捨覺心。』又云:『六度彼岸行,畢竟不應捨。』又餘咒教,宣說非一。」

2. 顯密不共的諍議所在:
*「在波羅蜜多乘中並沒有將貪欲取為道用,而在密乘中有著將對五欲的貪欲心轉變為修行之道,這是密法的特點。那波羅蜜多乘是沒有這樣的,這點是不同的,所以說金剛乘道不需要這樣。它的諍議是在這個地方。」
*「『貪欲』,是指貪著欲界的功德。這種貪欲在波羅蜜多乘是什麼呀?是一定要遮止的⋯⋯於是產生了這個諍論」。「雖然有這樣的疑難,但是『此極非理』!這宗大師承許嗎?不承許,不是這樣的!」

3. 大乘是金剛乘的共道,體性一樣:
佛陀強調金剛乘行者一定要串習大乘的内涵,將大乘作為共道。以度彼岸道的體性來説,金剛乘跟大乘都必須具備一樣的意樂跟行持。「縱為活命故,不應捨覺心。」意樂上,不論金剛乘還是大乘,都要發菩提心,絕對不能為了活命而棄捨菩提心,因為發菩提心是生生世世的,所帶來的饒益是跨越無限生命的。「六度彼岸行,畢竟不應捨。」為了自他都能脫離輪迴到涅槃的彼岸,行持上也都要修學六度萬行、廣大地積資淨障、廣結善緣。這些都是佛陀宣説的種種密續經典都强調過的。

4. 感念善知識的深恩講《廣論》:
「顯密相違」的諍議,從阿底峽尊者還在印度時就一直存在。大家不了解顯密之間沒有太大的相違,於是顯密之間彼此詆毀,水火不容,輕易造謗法罪。尊者入藏後,講道次第,學者才了解佛陀密意,顯密其實沒有很大的相違。宗大師以圓滿悲智力的立宗答辯,破除了這個諍難。現今的我們透過學習《廣論》,很容易理解佛陀密意,這一切真是尊者、宗大師、祖師、師父、老師及所有的善知識們的深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