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眾多的皈依學處中,斷十惡的律儀最重要:
「我們必須不斷地思惟:如果我造作十種惡業,來世就會墮入惡趣受苦;如果我遮止十種惡業,奉行十善,來世就能夠投生善趣。所以在我們的心中還沒有生起滅諦與道諦的功德之前,斷十惡的律儀是我們的正皈依,也是我們最主要修學的內涵。」
2. 思惟業果、捨惡取善就是如理修行:
「如果顛倒地取捨業果,三寶對我們也無法發揮救護的作用,因此一定要依賴於善加思惟白業――善業果,以及黑業――不善業果等等,透過將善業果等作為所取,那什麼作為所捨呀?不善業果等作為所捨,這就是如理修行。」
3. 怖畏惡趣苦,就應該從遮止惡趣的因下手:
怖畏墮落惡趣,就一定要知道惡趣的因在哪裡,它就在我們的相續中。起心動念中哪些念頭是不善的,認得它,並且調整它,這就是「救拔果位惡趣,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對業果得「深忍信」,才會進一步去學習因果的道理,否則無法了解、認識什麼是善惡業,也就無從取捨。之後還要不斷思惟、熟悉業果的道理,才能在念念不斷的心續流中,及時地捕捉到不善的念頭。
4. 認識業果見常見的違品:
業果的第一原則:「業決定一切」,「故諸苦樂非無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順因生」。
我們常常覺得事情莫名其妙就發生了,這是所謂的「無因生」;還會覺得一些事情本來就是這樣,天生如此,這是「自性生」;另外,我們通常會認為很多事情都是別人造成的,這是「自在天生」。以上是與業果見相違的常見觀點,破除了這些邪見之後,我們才能認識到苦樂都是自己造成的,才不會去責備別人,才會轉向約束自己的身口意捨惡取善。
5. 小心謹慎地面對殊勝境:
造業的對境,主要有兩種,有情和三寶。對這兩種境,要分別安立明確的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杜絕惡業。對於有情,要培養不傷害有情的發心;對於三寶和殊勝境,則要用戰兢惕厲的態度,立誓不能造惡業。三寶和父母都屬具力業門,對他們稍做損益就會感得難以想像的巨大果報。但我們常常忘記對境是誰,習慣性地用散漫、不恭敬的態度對待他們,輕輕鬆鬆為自己造下難以承受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