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應運緣起應該發心:
我們都知道應運緣起應該發心,但實際對境時,卻很容易覺得不是自己不發心,而是一發心就搞砸、就挨批,所以完全沒有發心的空間。但你要去思考:究竟是別人不給你空間,還是這個空間被自己習慣性的思路、經驗與習氣扼殺了?是別人不接受、打擊你的發心,還是你必須透過這種種境界學習?
2.發心後下一個動作應該是去學習:
發心不代表天下太平、一路順暢,反而可能因為你的發心,讓局面更加混亂。所以發心後下一個動作應該是去學習,不要讓過去的經驗與習氣成為我們發心的障礙。正因為你有經驗,所以要更善巧地去觀察緣起、去琢磨發心後應採用的方法與思路,看怎樣才能夠真正地幫到大家。而不是抱怨「過去我這樣幹是可以的,為何現在不讓我這樣幹?」
3.正因為發心,才有了突破自己的學習機會:
「發心去救火,反而變成火上澆油」的失敗經驗,亦不能成為你今後不發心的理由。把事情搞砸了就去懺悔,但還是要不改初心。我們抉擇自己要走大乘,且受過菩薩戒。如果因為眼前這麼點境界、因為「我苦、我委屈」,就完全忘記自己的誓言。以這樣下劣的心,怎麼能夠成就無上佛果?事實上,正因為你發心,你才有了學習的機會。透過這樣的境界,你至少會知道什麼是油,什麼是水。
4.發心受挫的時候,正是學習、超越的時機:
危機就代表契機。所有有情都會面對的,最殘酷、最看似沒有辦法超越的危機就是死亡!然而這反而激發了受用、增上、富樂都圓滿的悉達多太子,捨棄自己圓滿的受用,去發心探求超越生死輪迴的方法。如果連死亡都有超越的機會,更何況其他所謂的困難與危機!所以發心受挫的時候,正是你學習、超越的時機!
5.只要結果值得我付出,就一直付出下去:
所以發心受挫後,你要選擇「保留發心,迅速學習——現在不能做,將來一定要做到」,而非「從此不幹,退避三舍」。我們抉擇進退的標準,就看結果值不值得我付出。如果值得,就什麼都別提,一直付出下去,結果一定會回來的,因為因果就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