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慈悲心,拔苦予樂、真實饒益他人的心:
師父非常非常在意我是看他不對、不順眼,還是我看他苦、想幫他。師父發現自己非常急切地想要去調整他。當他看到自己的這種心的時候,就選擇沒有去調整他。過了一兩天之後,他發現對這件事情的觀點全變了,那個責怪他的心已經全都沒有了,這個時候師父就去提醒他了。之後,師父說不管他聽還是沒聽,他已經真實地做到了不是因為煩惱別人,而是因為真正的是我要去幫一下。當生起了那種真實的與慈悲相應的——師父很謙虛說——「那一點點樣子」的時候,他自己回去都很歡喜、很歡喜。
2.善知識和經典才是我們出離苦海的眼目:
當我們跟善知識去學法的時候,善知識三令五申的教誡都彷彿聽不進去,或者是完全不理解,以自我為中心,沒有拿自心去校對善知識的教誡、還有經典的標準,完全不是「觀父容顏」,「作師所喜」。這個完全就是跟第一個道次第顛倒的、反過來的。如果以這樣的修行,想出離生死的苦海,應該是極為困難的,因為那個方向、標準是引航者才會了解的。正如經典所說:善知識和經典才是我們出離苦海的眼目啊!
3.不可能是單方面地只去調整別人,一定要同時調整自己:
師父明確地告訴我們說:佛法的次第,一定是要先拿這個標準來看自己的,所以戒律的精神是律己的,不是拿來繩人的。最重要的就是知道自己的煩惱還沒有淨化,所以當我們有責任在身,必須為團隊負責任,調整別人的時候,注意到自己如果起煩惱了、心裡不寂靜、起瞋心了,甚至起傲慢心了,要趕快同時調整自己。不可能是單方面地只去調整別人,一定要同時調整自己。
4.理解別人,會非常有空間代人著想:
當我們的內心平靜,對他人充滿善意,就很容易理解別人,會非常有空間代人著想,不會陷在自我的情緒裡,被混亂沖昏了頭腦。同時,如果對方很不平靜,我們也可以注意到不要讓對方的情緒傳染到自己,要努力使對方平靜下來,好好地談話。如何使對方平靜下來呢?理解很重要。當我們看別人的問題、調整別人的時候,我們會看到自己的心也正在發生問題,必須同時處理。
5.一點煩惱,也會燒毀善業之林!
宗大師在《廣論》裡說:「煩惱稍出,即應用矛數數擊刺。此復自心隨何煩惱生已無間,視如怨敵與之鬥戰。」我們對自心的觀察力,透過訓練,敏銳而清澈,煩惱一出來,馬上認得,立刻開始對治。所以無論是生何種煩惱,注意到了馬上開始。把這個煩惱看成是冤家仇人一樣,與它戰鬥。如果不這樣做會有什麼壞處呢?大師教誡我們:「若不爾者,初起忍受非理作意,令其資養成無可敵,唯隨彼行。如是勵力縱未能遮,亦當速斷莫令相續。應如畫水莫如畫石。」我們必須深知煩惱的過患,應該像對待火一樣。一點點煩惱,可能也會燒毀我們的善業之林啊!所以怎能掉以輕心,以調整別人為名而放鬆對內心的警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