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1 內心中意樂的差別,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1. 觀察我們的意樂:
仁波切就在具體的例子上告訴我們,我們是用什麼樣的心禮佛,念咒,我們就會進入什麼樣士夫的道。如果我們一害怕、一痛苦,好像那也只是為了眼前對不對?到底有多少念頭是因為害怕來世墮落惡趣,而祈求佛菩薩救護的呢?我們可以觀察一下自己。

2. 惡道難脫離,希求再得暇身為起始:
為什麼課誦的時候,或者祈求佛菩薩的時候,這個下士夫的心的安立好像都常常不現前呢?是不是我們無限生命的概念還沒有確立?如果在生死中墮落惡趣的話,那就會失去所有學習佛法的機會是很可怕的!來世有一個暇滿人身,作為我們學習菩提道次第、想要修行的人,是最起始的一個追求啊!如果一進入惡道的話,來世就會太長了,因為惡道很難出啊!

3. 動機決定善行被攝入什麼樣的道:
希求來世的心是非常必要的。那麼觀察我們自己,比如說,上《廣論》研討、或者去作善行、去護持、去當義工,有沒有特別注意策動自己動機的部分?我是懷著一個共下士的心?共中士的心?還是一個為利一切有情,希求一切智智的心,去做這些善行的?因為懷著什麼樣的動機,我們所作的善行就會被攝入什麼樣的道。

4. 認真策動動機,確立終極目標:
如果不認真地策動動機去做各種修行,實在是很虧的!確立一個生命最究竟的一個高遠、終極的目標,眼前的困境就會有勇氣穿越,因為終究這一切煩惱將被解決,我們已經找到了離苦得樂之道。眼下我們得到人身,是我們修學佛法的最佳機會,這裡邊的三乘士夫,可以說任我們選擇,一入惡道就沒有這樣的機會,所以這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

5. 意樂的差別導致修行者的差異:
仁波切特別特別強調內心的安立——你是什麼樣的發心。在這裡邊說:「內心中意樂的差別,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修行者的差異性是從內心的安立、意樂的差別而導致的。誰最後能夠成佛,誰最後能走怎樣怎樣的路,從你的動機上就區分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