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皈依首因為怖惡趣苦,非死苦:
皈依二因中提到的第一個因是怖畏三惡趣苦,但相對於惡趣苦,我們比較害怕的是現世的苦;從眼前的病苦、愛别離苦、怨憎會苦到最大的死苦,這些現世的苦樂就像繩索一樣,緊緊繫縛著我們的內心,讓我們很難想到來世會墮惡道。怕死是有情的本能, 所以並不是不要怕死,而是要怖畏在死亡前還未能滅除惡趣因,未能成辦增上生的因。
2.死亡是肉身消失,心仍延續:
我們對死亡的看法與經論的說法有很大差距。比如說,當有親人面臨死亡時,我們明顯感覺到他會消失,死亡就意味著消滅。但是實際上,死亡只是肉身的消失,而心續並不會消失,會再有一個身體繼續生生世世的旅程。因此在面對死亡的問題時,應避免曲解死亡的意義,將死亡與消失混為一談。
3. 死後的無限生命,才是該關注的焦點:
在佛法上,死亡的真正意義即是換個身體;師父也為我們介紹無限生命的概念,了解到心續會從過去生帶來現世,再帶往來世。正因為心續不滅,我們才有機會成佛;若心續一死就消失了,我們也無以成佛。因此,我們應當關注的是死後的無限生命,我將來要換什麼樣的身體,完全取決於這一世的修為。
4. 死亡只有一剎那,更長遠的是來生:
我們往往對死亡有很強烈的怖畏,這個感覺非常巨大,壓得我們喘不過氣。然而經典告訴我們,臨終最後的死有只有一剎那,跟來生比起來是非常短暫的。若能對死亡想的越徹底清晰,我們就不用為那一剎那增益許多情緒,長期陷在憂悲苦惱之中。
5.發起正確念死之心,希求更好的下一生:
面對死亡,我們應當發起正確念死之心,並希求更好的下一生。業惑增上力而受生的這個身體,本來就會死亡,因此,我們應該要怕的是墮往惡趣的業。我們能常常在心上思惟墮惡趣苦,以及《廣論》希求來生的教理,便能對死亡更有準備,為追求更好的所依身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