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7 實踐佛法淨己意,悲智兼具善助人

1.親自實踐再助人,明了次第不空談:
學習教典之後,起步點的標準是佛法要拿來看自己的。我們沒有完成淨化自己的這個過程,開始直接拿這個標準來說別人的話,就會起反作用。所以法鏡外照前,必須親自去實踐佛法的真理,透過實踐的過程了解運作的步驟次第,不然就是空口說白話了。

2.實踐中長養慈悲,善觀緣起勤助人:
實踐佛法的過程,使我們更容易體會他人面對的難處,而寬容他人;自己實踐了真理,就能知道對方得不到真理的痛苦,更激發慈悲心。而身為大乘行者,更是一定要注重慈悲心的長養。如果能對一切如母有情提起想要孝敬、報恩、拔苦予樂的心,就不會以慢心去鄙視、責怪對方,要求他人時會盡量注意不要傷害到對方,也不會因為對方暫時做不到就輕易絕望放棄。

3.智慧方便助慈悲,善調法藥不心急:
慈悲心非常重要,然而若是只像慈母一般一心一意為孩子好,卻不懂得如何對症下藥,就可能因為餵錯藥而傷害了孩子。所以我們除了要以悲心去了解對方的痛苦,還要用智慧去觀察對方的困難點,再善調法藥,不疾不徐、一點一點解決對方的痛苦。所以親自實踐法、慈悲心和智慧善巧,三種條件是缺一不可。

4.調伏煩惱實不易,對境至少先穩心:
雖然知道要努力具備三種條件,但我們的瞋心與慢心尚未調伏,容易觸境即昏,只是因為看別人不對、不順眼,而想教訓對方。不僅生不起慈悲,更不會有善巧方便,再多的經驗也都用不上,還可能造下惡業。所以師長提醒我們,對境至少先守住底線,把心穩住,對他人不起傲慢與鄙視,並反省自己有沒有做到這三種條件。待內心平靜下來後,再善巧地溝通,幫助對方改正。

5.且行且懺悔,生命更美好:
雖然我目前的條件還未到位,並不表示就不應該去勸人、助人。我們不妨且行且懺。先努力去做,做不到的就去懺悔;做錯了,就去溝通道歉。不要擔心他人看到我的不足,我們能努力在每一次的失敗中成長與進步,對方就會對我越來越有信心。我們能一邊走一邊改善,生命就會在努力自我實踐的過程中越來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