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尊者具極穩生起次第功德:
生起次第的「不共定學」跟「共通定學」區別在顯宗和密宗。尊者透過修定得到堪能心,是共通之處。不共之處的成就,是把自身觀為佛身、觀為本尊來修,得「極穩生起次第」。也就是自身完全能轉變為本尊,定力高到在遙遠佛國淨土裡的空行母的歌聲也可以聽到。
2.欲身心堪能,就要不斷學習:
「堪能心」就是你的心隨便怎麼用都用得上。我們通常會覺得:我的心很柔軟、很敏感,對什麼好像都一下子就能感受得到。但若刻意觀察,用正理去轉動內心,就會發現,自己的心像牛皮一樣很硬、很難調伏,怎麼用都用不上。乃至從早到晚,對大多數境界都處於心不明利、不習慣、學不起來的不堪能狀態。然而世間無難事,之所以覺得難,是因為我們不會。所以想要堪能,就要不斷學習。
3.以戒定慧三學,動轉調心成堪能:
堪能有很多種角度,但達到堪能的前提,都是要熟悉所緣境。在熟悉的基礎上,還要以戒律收攝內心,對此領域進行深入的思擇、觀察,讓內心動轉。當內心非常專注於所緣境後,就很容易得到禪定。然後以定的力量,就能夠更細緻地去觀察,得到勝觀。所以要讓內心變得柔軟、堪能,不僅靠奢摩他,一定要透由戒定慧三學,以正理作意觀察,動轉內心。若不轉動自心,就只能跟著煩惱轉。
4.大乘堪能為所求,應由多門修行漸增長:
外道或小乘的定學,緣某一境界得止,成就速度很快,但堪能性有很大局限,乃至證得阿羅漢果,還會受習氣影響。而大乘的堪能因為斷除了法我執,可以緣任一境界隨意得止。但大乘堪能需要堅實的戒功德為基礎,故而發起菩提心後,要經三大阿僧祇劫,於成佛時徹底斷除法我執及其微細習氣,成就圓滿堪能。所以我們要對大乘道發起堅固定解,專注利他,由多門中漸增大乘種性堪能,直至圓滿。
5.修信成就依止法之堪能:
修行依止法時,弟子達到如器注器的狀態,內心能隨時隨順善知識而轉,就是弟子真正具足堪能性。但這樣的堪能性,是透過對善知識的信心修出來的,因此信心也能讓心具有堪能。所以我們不是永遠只能隨逐這顆心,拿它沒辦法。佛陀、傳承祖師給我們講了這麼多辦法,我們一定要發願修習,把這個非常剛強難調的堅硬的心,調到柔軟、調到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