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6 越是困難,越要堅持聞思

1. 心情鬱悶時,更要學法、造集善業:
有一些人事的是是非非,也不一定你鬱悶這個人就會改變,還不如拿這時間來學法,用這時間來造善業。因為緣著煩煩惱惱的事情,人很容易造惡業;造惡業的話,當下遇到的煩惱解決不了,又為以後的痛苦種下了一個因,所以算起來是不划算的。

2. 《般若燈廣釋》是解釋中觀毗缽舍那的:
《般若燈廣釋》是清辨論師所寫的,是解釋中觀的。解釋中觀的有好幾部書,將來我們學到本論的最後「毗缽舍那」那一部分,會詳細地認得它。在講到中觀的時候,師父在這一段裡講到什麼?我們學到哪一部分的時候才能夠?毗缽舍那。師父這個用詞是很奇特的──「會詳細地認得它」,認得什麼呀?毗缽舍那,也就是什麼?中觀。

3. 佛子雖逢難,善增罪不生:
凡夫所造的業都是善惡交雜的,所以生活中遇到種種困境很正常。關鍵是事情發生時,我們能從當中學到什麼。困境正是考驗修行功夫的時候,若能在對境時把持住內心,把注意力緣在善法上,就能保持內心的積極、樂觀,甚至能夠超越困境的表相,在境界中修行,取得心要,轉過患為功德。所以《入行論》說:「佛子雖逢難,善增罪不生」。

4. 越是困難,越要堅持聞思:
會被境界打倒,是因為修行功夫還不夠,這時候要趕快搬救兵、找教練、學絕招。而廣論班就有千軍萬馬 — 師法友,上師三寶, 和同行善友。一旦透過廣論班得到法的提升,就容易以正知正念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所以越是困難,越要堅持聞思,千萬不能掉班。否則,內心就容易失去正知正念,一直緣著境界攪煩惱,問題不僅無法解決,還會造更多惡業。

5. 沒有希求心,就會非常浮泛地聽過去:
師父很慎重地交代說:「將來我們學到本論的最後『毗缽舍那』那一部分,會詳細地認得它。」對此,我們之所以非常浮泛地聽過去了,是因為我們對毗缽舍那沒有強烈希求心。若能用心思惟生死過患,生起強烈的感覺,下定決心一定要學毗缽舍那。在聽到善知識的交代時,就會覺得特別重,像雷鳴一樣打在心上,讓我們對後面的道次第生起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