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陀至言極為隨順,唯有少分開遮不同:
所謂通達一切聖教無違,就是要明白佛陀無倒宣講的甘露聖教極為隨順,唯有少分開遮不同。比如趣入大乘道者,亦須修持小乘的皈依、業果、四諦、十二因緣等,唯須遮止小乘行者少事、少業、少希望住等自利作意;而顯密的共道都是發菩提心和行六度四攝,所以必須完具下乘法類功德,才能趣入上乘的三乘五道。
2. 正確知見沒有建立,修行就會產生偏差:
如果對一切聖教無違缺乏正確的認識,把握不住總體道次的修學大綱、次第步驟,在理論或者修持上面有一點點經驗以後,就容易產生相似見解。在此基礎上,若又忽視依止法,沒有善師善友的引導、保護,只是靠自己的感覺修持,乃至遇到惡師惡友,加油添醋地給予很多錯誤的佐證,相似決定就會越來越堅固,修行上的偏差也會越來越大,以致離佛道越來越遠。
3. 眾生殊途同歸,只是選擇了不一樣的路:
佛陀的聖言是為了引導一切有情趣向圓滿解脫道,究竟成佛。但因為個人因緣、相應點的不同,所以個人眼前修持的重點、戒律上的開遮等也都不盡相同,由此讓每一個有情都能在自己的緣起上努力上行。所以眾生殊途同歸,只是選擇了不一樣的路。對此,若沒有正確的概念,認為眼前不一樣,究竟就不一樣,甚至執持自己所學,毀謗諸餘,就易犯下謗法重罪。
4. 能有總別的概念,避免毀謗與己不同者:
正因為眼前雖不一樣,但究竟是相同的。所以在解脫成佛這一總目標的攝持下,個人可以選擇不同的修法。不管是選擇來生暇身或是往生淨土;不論是側重修福、修慧還是持戒;不論是國王、牧羊人或是船夫般的菩提心⋯⋯ 修持重點雖有不同,但只要把握好發心,努力累積資糧,都是攝入眼前增上生與究竟決定勝。對此,我們能有總別的概念,才不至於毀謗與己不同者。
5. 師長殷切叮嚀,求同存異普同恭敬:
師父善巧告訴我們眼前的下腳處與究竟解脫的共同目標之間的差別,若能依止師長的教授仔細辨別、求同存異,就能坦然接受他人修學的不同之處,不同宗派間互相欣賞、協助、隨喜,讓佛法呈現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繁榮格局。否則,我們極易產生相似勝解,對不同法門產生排斥感或墮黨類,甚至以似是而非的見解毀謗他人,造下謗法業的極大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