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5 依師建立圓融見地,發願堪能修學總體

1. 我們平時面對自己沒能力做的事的反應是什麼?
*面對自己沒有能力做的事情,我們不外乎有三種反應:一、內心倍感振奮、充滿挑戰性;二、先放在一旁,等心力強、有空時再試著去做,結果可能就明日復明日,遲遲不會開始;三、最糟糕的就是遇到太難或超出能力的,就直接選擇放棄。
*我們之所以會有後兩種現行,主要是因為我們往往會隨順煩惱,習慣於貪著現世安樂,為懶惰習氣找種種藉口;或者沒有提起正念正知,沒有如法地取捨、進止。這樣的習性若涉及到學法,就可能因為自己無力趣入而排斥、毀謗別人,乃至引發法門之爭。

2. 為什麼《廣論》要我們想自己做不到的事?在自己擅長的地方發展不行嗎?
*從無限生命的角度來看,我們最擅長、熟悉的,其實是宿世鑽研、學過的。但這一生若隨自意樂繼續鑽研相應的法類,不從整體佛教的角度來修學,就會出現嚴重的偏向性,例如念佛忘失菩提心,只求自己的往生和清淨;晝夜參話頭卻死在話下,無法趣入空正見的思惟。其結果不僅走不到最終的目標,還容易滋長慢心、自讚毀他,乃至造下謗法重罪。
*而要成為一切遍智,就要圓滿一切功德。所以對於目前做不到、暫不相應的法類,要發願從整體的角度做進止、取捨,以道次第從緣起點連結到終點,努力具足一切的功德與能力。若隨自意樂,對不相應的就棄捨,就很容易繞大圈子,甚至南轅北轍。

3. 實際的語言和行動不是更重要嗎?祈求、迴向等「想」真的有用嗎?
*量子力學證明,意識能夠主導物質。我們朝什麼方向思考,就會出現怎樣的結果,如果習慣負面思考,生命力就會很低;如果給予大腦正面指令,大腦會調動所有的力量朝著這個方向衝刺。所以語言、行動固然重要,但「想」的力量也絕不容忽視。
*當有情面臨種種苦難,以實際的語言跟行動幫助他人度過眼前災固然重要。但從業果的角度看,貧窮、下賤等苦難皆因福慧不足,因此以祈求、發願、迴向等方式幫助有情轉業、增加福報、跟上師三寶結緣,才能救究竟災。
*所以一定要站在總體的大風景中看到腳下的位置,有全局概念地走腳下每一步。有了整體的概念、圓融的見解,就不會嫉妒、比較、排斥他人,而能隨喜一切的法門,並在自己的緣起上,為所有法門、所有眾生的離苦得樂盡自己的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