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沒有能力時,須跟隨善知識修學再發願:
宗大師在《廣論》裡教導我們,當我們無力進止的時候,要先發願:「應作是思:願於何時於如是等,由趣遮門,現修學耶。」但師父在此卻一再提醒我們,次第非常重要:發願前亦須先依止善知識,然後善巧修學佛法總體綱要,質正、量圓、次第無誤了解整個道體,如此才能得到完整、正確的了解,從而真實發願。
2. 趣入《廣論》的第一步,一定是依師:
師父之所以強調「應作是思」的第一個次第就是依師,是因為我們能學到相關的教授,本就源自於善知識的恩德。六百年前宗大師就已宣講《廣論》,成為藏地僧眾非常重要的實修論典,但一直無漢譯本;近代法尊法師雖將其譯成漢文,但艱深的文字及法相名詞令人望而生畏。若沒有師父開講、弘傳《廣論》,老師接班說法,我們不可能認識、學習《廣論》。因此能趣入學習的第一步,一定是依師。
3. 實際行持中,要「應作是思」仍要依師:
在獲得教授後的實際行持中,要「應作是思」依舊得依止善知識。沒有善知識護航,我們很容易在驚濤駭浪中迷失方向甚至翻覆。並且困難太大,我們一旦覺得無法穿越,就不會把力量集中於解決困難,打擊煩惱敵,而是不斷自我抨擊,給自己亂貼標籤,並且忘失祈求三寶的加持、攝護。因此唯有依靠善知識,我們才能在每一個困境中發出「應作是思」的善願。
4. 依善知識的教導,保持積極心、發善願:
沒有善知識從旁引導,我們很容易將目光停留在眼前的能力、經驗及現世安樂上,遇到困難就想放棄,乃至好事也會看成壞事。但師父是從無限生命、造集善業、救護眾生的角度抉擇,以智慧預見未來,引領我們以清淨的別業避開共業的災難。我們能依著師長的引導,對境皈依、祈求、發願,對人觀功念恩,就能在每一件事上看到希望,保持積極的心態與善願,甚至轉壞事為好事。
5. 提起心力,找到希望之路——就是依師:
即使《廣論》中已經教我如何發願,我們看到時也很相應、歡喜,但沒有師長的陪伴與教導,書本一闔上,我們對境就可能迷亂、忘失。所以每一次對境的難點,都要靠善知識告訴我們下手處,而在境界的汪洋大海中,發願、皈依、祈求就好似永遠不會失去的島嶼!所以遇到困難時,不要把力量都拿來自我打擊,而要提起心力,找到希望之路——就是依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