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士夫的根本差別在於什麼樣的發心:
《廣論》將所化機的上、中、下三種士夫各自修持方式的所有次第,無所缺少地攝集一處。三種士夫是引導具善緣的所化機趣向佛地的次第,其各自修行的力道、心量格局及影響力的差別很大。最根本的差別在於下、中士夫是為了自己,而上士夫是為一切有情的利益而發心精進修行。
2.內心意樂的差別,存在巨大的差異:
三種士夫是依照各自的等起、思想方向、動機及目的來安立的。同樣的拜佛或持咒,如果是以上士夫為利一切有情的意樂所攝持,就能獲得不可思議的功德勝利;如果心被煩惱染雜,反會丟失這樣的功德,頂多得人天果報。所以內心中意樂的差別,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3.聽聞「三種士夫」不能馬虎:
我們容或對「三種士夫」的名相、文字已很熟練,知悉各自的修持方式與次第。但能否跨入三士夫的修行,對境運用相應的法類並作出正確的取捨,尚須善知識的教導。因此在聽聞前,應觀察自己的身心是否有朝著三種士夫一階階往上跨,否則一旦聽聞馬虎了,很容易從具善緣的所化機資格滑落,荒廢了趣向佛地的修行次第。
4. 以共下士道為起點,避開人天險處:
下士道的發心是為了自己的幸福而希求來世得人天增上生。雖然看似把自己管好了,也省得佛菩薩操心,但是得人天果報仍無法脫離險處:得天道因沈溺享樂、忘失修行,當福報享盡直墮三惡趣;即使每一生得堪為修行的暇身,仍是在六道中輾轉輪迴。因此佛菩薩要我們從無限生命的角度來抉擇,要透過共下士道的階梯循序往上,進入最終極的上士。
5. 檢視共下士的發心,把握內心意樂:
修行者的差異性是從內心的安立、意樂的差別而導致的。誰最後能夠成佛,誰最後能走怎樣怎樣的路,從你的動機上就區分開了。即使外顯的行為相同,內心意樂不同,所得的果報是天差地遠。因此,我們應在每天所作的事項上,再再仔細檢查自己的動機,練習把穩自己的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