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7 恭敬欲學遠愚痴,常憶佛德修恭敬

1. 我慢不見他超勝,恭敬想學見亮點:
想學就會注意別人哪裡比自己超勝;對教典的理解,還有行持的部分,就很注意去看別人生命裡最閃光的部分。如果一直很我慢的話,看不到別人比自己超勝處;懷著恭敬心的話,一定會看到很多閃光點,看到後就會去學,學久了之後,能不成為智者嗎?還會那麼愚痴嗎?所以如果師父不做這樣的連結的話,很難想像自己不恭敬的身語意狀態會導致愚痴,甚至越來越愚痴嗎?

2. 恭敬策發善法欲,不敬能損歡喜心:
恭敬的心態,師父說:「一方面眼前修學佛法,是一個最大的推動的力量,障礙減少,同時呢以前的宿障也能夠淨除。」為什麼恭敬心成為最大的推動力,而不是好樂心呢?如果是我喜歡的話,那喜歡學佛法的什麼呢?教給我們的眼界,對吧?我們怎麼樣去看待一個問題。一旦我們去看自己的時候或者看他人的時候,這種眼界一定就會合乎於恭敬的。因為不恭敬的話,跟佛法整個的見解都是不相符順的,學著、學著就沒有意思了。

3. 對殊勝境沒感受,檢查恭敬出問題:
當我們去拜佛、學經典、聽佛法沒有感受時,是不是恭敬心出問題了呢?我們面對佛像的時候,心裡沒有什麼感動,是由什麼導致的?比如說看到觀世音菩薩的像、看到釋迦佛的像,那種從寺院很遠的地方就想要跑過去,然後跑到佛像前就想一下子拜下去,非常歡喜和虔誠地看著佛像,那個心慢慢地模糊了之後,我們到底要怎麼樣去把它修起來呢?

4. 辛苦修行方證道,常憶佛德修恭敬:
要想一想、憶念佛陀的功德,想一下:釋迦佛為悉達多太子的時候,怎麼樣地離開了王宮進入了苦行林?他從一個怎麼樣的生活狀態,進入到了赤著腳、托缽,什麼都沒有的一個修行者的狀態?……在自己的生活降到不能再低的水準的時候,他的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豐美、大樂、大自在。那麼在這其中,進入苦行林,費了那麼多辛苦的修行,得到了佛法之後為我們宣講佛法,這一切的辛苦,我豈能站在他面前對他無動於衷呢?